哈佛录取是否存在偏见?精英大学招生真有“潜规则”吗?
今年,哈佛大学拒绝了95%以上的申请者。但是,在决定谁应该被拒绝、谁应该是少数幸运的人获得入学资格时,什么是“公平”的制度呢?
成功的5%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应该是那些学历最高的人吗?还是更公平地确保更多样化的种族和社会融合?
这所美国顶尖老牌大学的招生政策正面临法律挑战,该挑战本周开始于波士顿,指控该校对亚裔美国人存在种族偏见。毫无疑问,这一争论将会被世界上许多其他申请过多的大学密切关注。
种族平衡
在英国,牛津等顶尖大学因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太少而受到批评。
但对哈佛的法律挑战表明,这种观点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
今年,大约52%的哈佛新生来自少数民族:
15%是黑人
12%的西班牙裔
2%的美国原住民或夏威夷原住民
23%的亚裔美国人
投诉者表示,如果入学只由分数决定,亚裔美国学生的比例将会更高,而且招生制度让黑人、西班牙裔和白人学生更容易获得入学资格。
亚裔美国人约占美国人口的6%,因此他们是哈佛最具代表性的族群。但申诉人表示,存在一种非正式的“种族平衡”制度,以限制他们人数的进一步增加。他们声称,在入学过程中,更主观的部分,比如评估申请人的性格,被用来降低亚裔美国人的分数。
他们打着公平录取学生的旗号,呼吁将种族作为录取的一个因素,并表示申请者的种族不应
哈佛大学强烈否认任何不公平的指控。
该机构表示,种族是“众多因素之一”,自2010年以来,亚裔美国学生获得入学名额的比例上升了逾四分之一。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大学招生中,什么是公平的?
在美国社会,基于种族的偏见,仍然难以避免地影响着精英大学的招生过程。尤其亚裔学生,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在录取过程中成为这种偏见的受害者。
最近,《纽约时报》报道批评,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在内的精英大学,在招生政策中带有种族偏见,影响了录取公平。
《纽约时报》的文章介绍,哈佛大学在录取过程中,会对申请人的“个性”进行评估,比如“积极人格”、“亲善力”、“勇敢”、“广受尊敬”等选项。招生人员给美国亚裔申请人的分数,明显低于其他族裔的评分。亚裔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得分都比较高,但性格评分显著拉低了他们的录取机会。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这些招生过程中的“潜规则”表明,亚裔在美国社会仍然遭受着制度性偏见。
这种偏见同时体现为正面偏见和负面偏见。
首先,美国社会对亚裔有一种正面偏见。亚裔美国人常被认为是“模范少数族裔”,代表着教育水平高、收入丰厚、社会地位优越的群体。但亚裔也是美国收入差距最大的群体,有巨富人群,也有赤贫人群。所以,许多亚裔美国人认为,对亚裔的这种正面偏见,是错误和危险的。它忽略了这个族群的多样化。
其次,对亚裔的负面偏见则给他们带来了不公正待遇。不仅学生,老师也有同样遭遇。哈佛大学的一位亚裔教授谈到她在申请教职工作时,总会被评价为“和别的亚裔不一样”,因此脱颖而出。她表示,并非自己多么与众不同,而是亚裔美国人在面临一些重要选拔时,不仅要表现出个性,更要展示出自己和同族群的其它人有多么不同。比如,不要像一种“聪明而忙碌的考试机器”。
精英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术成就
它们被视为商业、政治或职业领域职业发展的发射台,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把关人。
这给他们带来了压力,要求他们同时在学术上具有排他性,在社会上具有包容性。
因此,许多大学入学系统都着眼于一系列的社会因素,以及学术能力。
在英国,这通常被含糊地称为“背景录取”。在美国,最具争议的招生方式往往是种族问题。
在期待精英大学谨慎公平对待录取政策,杜绝种族偏见和歧视的同时,亚裔美国人自己,也应该继续积极地呈现自己丰富的性格特征,刷新人们对亚裔的刻板印象。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