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归国去高校前景如何?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国内顶尖高校都成为高学历学子的重要聚集地。
为引导青年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更加熟悉基层发展现状,2018年7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读懂中国”青年教师社会调研团在校园明德主楼举行了出征仪式。在为期两个月的暑假实践活动中,调研团将深入福建、浙江等地。有许多青年教师团员都是从海外归来,校党委宣传部新入职的郭琪就是其中一员。
郭琪硕士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大学国际新闻学专业。“在英国期间,我除了学习新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曾赴BBC等新闻机构见习参观。”郭琪介绍道,“英国的媒体环境和中国不太一样。当地有一些小报,就能够满足普通民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但是就我而言,还是更偏爱传统的主流媒体。”
于是在毕业选择回国工作时,郭琪选择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我们家三代都是中共党员。读本科时,我还曾担任学院的团委副书记;更巧合的是,我的生日和党的生日恰好是同一天。”因为这些经历,直接影响了郭琪的就业目标。她目前的工作岗位,是对理论素养和媒体宣传复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学校党委宣传部理论科。在工作中,郭琪整理编写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学习材料,参与编辑《思想理论动态》、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80年办学经验总结》以及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文集等重要工作。
“党委宣传部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从‘新闻观’到‘宣传观’,从新闻宣传到理论研究,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对于未来前景,郭琪充满了期待。
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使得各个高校对“双一流”建设纷纷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北京大学在其“双一流”建设实施规划方案中,就将“区域与国别研究”与“临床医学+X”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意在加强对各国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的研究,为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提供智力支撑。
近年来,随着国内“双一流”建设力度的加大,中国顶尖高校也加快了追赶世界顶尖高校的步伐。以清华大学为例,在QS等世界大学权威排行榜上,其排名逐年上升,目前已经跻身前20名;并且就其发展趋势看,其与位于前列的世界高校间的差距还会进一步缩小。“清华大学与国家的发展步伐是同步的。”王洪川这样判断。所以,他和许多学子一样,毕业后更愿意回到国内学校发展。
中国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时代发展带给学术研究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王洪川抓紧机会,力求在学术方面获得更好的成就。现在,他已经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今后,我将围绕学术研究和智库咨询两个方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勤恳耕耘,贡献力量,无愧于这份伟大事业。”王洪川在谈话中体现出留学归国人才学术报国之志,展现了清华人的担当。
相较于其他就业机会,他的想法是:“我更愿意在学术研究中寻找乐趣,为解决现实问题开展研究。”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