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前途 择校暗战背后的博弈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某个华人社区,孩子们在生日派对上你追我赶,拿着ipad的手忙的不亦乐乎,而这一切似乎与作为孩子母亲的Micky无关,一方面她为能看到女儿又长大了一岁而骄傲,但同时似乎已经让她隐约嗅到了选校大战的硝烟。和Micky一样来到派对的家长们围坐一圈,无不愁容满面,因为各自的孩子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美国流行的“早教风”早已把整个亚裔社区搅动的烦躁不安,亚裔族群家庭普遍注重培养孩子阅读、计算等理性感知的传统与美国注重培养孩子运动、社交等感性认知的风格就像两座冰山,紧紧碰撞到了一起。
选校暗战
Shirly自从有了孩子,一直是身边朋友羡慕的对象,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一个体贴入微的丈夫,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儿,最让他们羡慕嫉妒恨的是Shirly的家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加利福尼亚最好的学区之一,优秀的高中和大学云集,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可是身处其中的她只能沉默以对,因为只有她知道,虽然学校众多,但选择哪个学校却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
一开始,Shirly和丈夫打算采取“就近入学”的策略,让自己的孩子入读家附近的一所公立小学,这所小学的API很高,所谓的API就是加州自己制定的教育水平指数,是衡量加州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除此以外,离家近,交通方便的区位优势也是Shirly一家选择这所学校的动力。正当他们做出决定,给自己的女儿报考这所小学的时候,她的一个朋友,同样也是中国人的家长告诉她,他们没有选择离家近的学校,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问其原因,这个朋友告诉她,在多方面寻找和对比学校之后,他们觉得虽然离家近的学校优势更多,API也不错,但是他们找到了更好的学校,但前提是跨学区,这样每天接送孩子犹如一次长征,但Shirly在听朋友倾诉的时候,并没有看到脸上有任何不悦的表情。Shirly犹豫了,丈夫也答应可以试试别的学校。
这一晃好几年过去了,因为没有特别好的择校意向,所以直到孩子上了初三,还在他们所住的学区上学。偶然的一次家长沙龙,让Shirly知道了蓝带学校,听说这种类型的学校竞争激烈,但是孩子们都能在学校里面平等的享受卓越的教育,为了给孩子一个崭新的未来,再加之看着孩子现在在学校里的苦闷,因此她决定试一试蓝带学校。
和丈夫商量之后,他们就决定举家搬迁,在好友的推荐下,他们来到离家100多公里之外的一座城市的蓝带学区。待Shirly成为择校家长大军一员的时候,才体会到什么叫痛苦。适逢盛夏,气温经常高达38度,有的时候接近40度。一开始Shirly和丈夫还会在寻找学校的间隙休息会儿,到了后期,择校似乎已经成为Sirly一家生活的一部分,一听说哪有好的学校就不自觉的想去看个究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所略优于家附近那所的学校,庆幸的是距离还不算太远,位置在两个学区交界处。等预约报名那天,Shirly和丈夫又傻眼了,望不到头的家长队伍让他们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瞬间熄灭,和丈夫对视了一眼,二人快步走向了队伍的末尾,因为他们了解信息太晚,所以错过了蓝带学校的报名及选校,全家人只好悻悻回了家,但是夫妻俩并没有放弃,决定明年提早行动,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进入“蓝带”。
小留学生的“蓝带”人生
相对于美国华人Shirly家的孩子,来自国内的Jim就要幸运得多,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成功入读了一所蓝带中学,还没进入学校之前他的所有想象都是美好的,但是当他晚上十一、二点还在书桌上与自己的家庭作业战斗的时候,他的梦境就破灭了,在这个初秋的夜晚,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他难以入眠,于是将自己的作业拍成照片分享到了朋友圈,他只能以这种方式缓解他的压力。
国内好友发来的慰问话语,让他不安的心稍微获得了安慰。虽然刚进学校就受到了打击,但是随后而来的蓝带学校演讲首秀,让他找回了自信,就在朋友们还在纷纷安慰他的时候,突然看到他的朋友圈更新了状态“今天的演讲大获成功,后面跟着的一串表示兴奋的表情是Jim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表现。Jim没有在压力中沉沦,而是选择将压力转化成了动力,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蓝带学校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同样来自国内,就读于蓝带学校的Lucy,也经历着自己的人生嬗变。刚刚到学校的时候,Lucy非常刻苦,花了很大苦功去适应课堂上的学习。当北京的同龄小伙伴们在背中文的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刚刚适应美国的生活口语,便要去啃下英文化学元素名。很快,她的平均学分绩(GPA)便达到了3.5,还当选了一次“一周最佳学生”。“传言中的美国学生轻松学习,天天玩的情形,我真的没看到,”留学近半年以后,Lucy给她的妈妈发了很长的一条微信说道,“有时候的确挺累,可是我倒是觉得现在我的生活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幸福。”
声明: 本文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观点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