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爱迪学校连虓:国际化教育要结合中西方各自优势
连虓:北京爱迪学校城市校区执行校长。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学专家,澳大利亚注册教师长期在国内外从事教育,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国内外多家主流媒体发表文章,访谈和论文阐述国际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是国内公认的国际中国国际教育定义的阐述者教育专家。
记者:从您这么多年对国内国际化学校的了解 ,您认为国际化学校在办学、管理等方面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爱迪是怎么避免出现这些问题的?
连虓:国际化教育作为新生事务在快速的发展,必有其发展中不完善的地方,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对于国际化教育定义理解的错误,将西方教育和国际教育相混淆,认为西方的教育就是国际教育,全盘西化,而忽略了将中国教育中成功的经验同西方教育的结合,忽略了中国学生的优势和学习特点,导致教学成果不尽人意, 有些水土不服。2,就是很多国际学校的发展凭的是校长的个人能力,而不是遵循制度和体制轨迹的发展,而使得一些国际学校发展的后劲不足,甚至滑坡,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学生。因为,领导者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随着年龄增大,精力不支和个人知识的有限,甚至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往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必要的人才的储备。爱迪学校早在8年前就完成了职业化和制度化管理的转型,使得爱迪的发展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避免重蹈覆辙。
记者:近期北京两次出现雾霾红色预警,中小学停课,而部分国际化学校因为出色的硬件设施如高数量的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气膜馆等引起媒体和家长关注,有人“羡慕嫉妒恨”,也有人希望公办校向国际化学校看齐,您怎么看这些现象或观点?
连虓:其实这是一个我最不愿意触碰但又牵动着我的神经的话题,中国千百万的百姓正在雾霾的毒害下生存,不管学校做出什么样的补救措施,都是一种痛苦的无奈。我们的孩子需要真正的阳光和空气。从我的角度,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是第一位的,其实在还没有雾霾之前,爱迪学校就逐步在教室中安装了空气净化装置,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羡慕嫉妒恨,而安全的环境是爱迪一直所追崇的。我真正的理想是能让这一代的孩子通过受雾霾毒害的切肤之痛,真正认识到爱护环境和寻求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的下一代不再饱受雾霾之苦。现在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实际的情况,比如资金和体质上的问题,但是,作为教育工作着,是否树立了将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的思想,这不仅是校长的视野和信仰的问题,而是责任。就是再大的困难,也应该为减少雾霾对孩子的侵害而有所作为。
记者:有人认为去年公办校停办国际班之后,今年开始民办国际学校会迎来“春天”,您是否这样认为?您认为今后民办国际学校竞争的重点会是什么?
连虓: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学生需求之多样,足以容得下国际班和民办学校的共同发展。关键是我们的品质要足够高。特别是教育,如果出现山寨国际班,甚至出现有损于学生合法权益的事情,这种办学一定不能在中国的社会生存,定将被淘汰出局。
我们不怕对手多,也不怕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正常的竞争可以促进我们发展,我们只倾心于我们自己是否足够强大,品牌足够的坚硬。最终的胜利者一定是建立在遵循制度轨迹发展的学校,去接地气,去弥补中国教育中的不足,去满足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学校除了教书育人,还要提供给学生一种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一句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赢在软实力。
记者: 献给2016:一句话感言或寄语
连虓:站在已故15年教育成果的荣誉上,重新起航,为了下一个15年而奋斗。我们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而成长。
声明: 本文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观点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