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家长犯了“三宗罪”,都是它造成的!
“我觉得他数学天赋一般,上那么多课也没用。”
“考试我们都去了,孩子有哪个学校要就要吧,实在不行就等派位了。”
“孩子朝阳的,老师都不留作业,下午早早就放学了,没点学习气氛。孩子每天放学就出去玩,报了课外班也坐不住。我不是佛系,我也没办法啊。”
这些话语道出了北京家长的焦虑,不能说北京的升学率是全国最好的,也不能说北京的升学竞争是全国最激烈,但北京家长的焦虑却排在第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原因:
1、说着不超前,但……
这不,还在上幼儿园呢,就有人有意无意地把这样的信息透露给一脸懵逼的家长:
《一年级小娃,进了三年级集训队》、《5岁神童,已经会用分数》、《四年级娃已经通读高中课本,父亲:我们就是奔着zp去的》……
于是家长就开始着急,看这些神童的家长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都是小娃娃还没发育,凭什么我家娃就不行?
所以跟随大众匆忙报班学习,这时也会有人时不时过来说几句,这么小点就报班学习,能掌握精髓吗?于是又开始动摇,就逐渐变成断断续续地给孩子随便补一补吧,以至于到了高年级,孩子学得囫囵吞枣,家长苦瓜似的找到老师,想把之前跳过的和不扎实的补一补,可到这一步,基本就没救了。
杨振宁曾经说:超常儿童占所有儿童的5%。这句话后来被“活学活用”成了,只有5%的同学适合奥数。这5%的超常儿童,谁说都是奥数方面高人一等了呢?
因此家长首先要掂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那块超前学习的料,如果不是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记住,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2、选择机构纠结症
北京K12机构有八百多家了,名师也是层出不穷。别人说这个好,也有人说那个好,有些家长为了看效果,果断都报名试一试,自己也听不懂,回家问孩子喜欢哪一家?结果孩子累的够呛,选了一家老师讲段子最逗的。有个成语,叫“择一而终”,放在奥数学习里很恰当。有些家长,还没明白几个大机构的教学体系怎么来的,就受一些来源不明的蛊惑兼容并包了。
假设您选择了一个机构,其实就是选择了这个机构背后的体系。盲目的追求科目解题方法的大而全、课程数量的多少,不仅容易导致孩子混淆,还压榨了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远不如择适合的“一”而终重要。
3、幻想症
近几年才变异出的一种病症,来源是近些年的中高考改革:
《新中考改革,初中要学史地政》、《中高考文字量大幅度增加,孩子阅读能力至关重要》、《KET、PET冲刺开始,升学必备……》
于是,很多家长从低年级就开始丰富孩子的课程库了。语文阅读很重要,写作也不能落下;英语考级非同小可,外教口语也不能少;孩子身体也要发展,再报一门体育;最近信息学火,报上;孩子没点个人爱好也不行,钢琴、机器人、唱歌三选二吧……
要是您心里没有个轻重缓急,孩子自然是全年无休了。到了高年级才发现,孩子哪个都参与了,最重要的那一项却提不起劲头。有句话糙理不糙的话放在这里挺合适:你让孩子自己决定兴趣,孩子一定选的是最容易积攒自信心的那一个;您不帮孩子做选择和取舍,到头来就别说什么基础差,孩子头昏脑胀了。
小编提醒一下,您孩子精力有限,就保那个您觉得最重要的,最适合孩子的,或者保那个最容易突破,孩子最喜欢的。全科齐头并进,必有不可承受之重。
总的一句话,让家长适可而止,难;做个正常的家长,亦难。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