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归访谈录:留学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洛杉矶的海岸一片碧蓝,但并不平静。何一眉宇间仿佛起了风浪,行色匆匆,丝毫看不出几天前毕业答辩后的惬意。
“赶紧回家。”母亲生病的消息让这个性情中人流了泪,为了家人,为了事业,他都曾痛哭。
老板的挽留并没有丝毫影响他的决定,该回家了。
从飞机的舷窗俯瞰美国,一切如故,气派、壮观,浮华、无聊。我后来问起他是否想继续留在美国,他仍然像当年一样坚决,“这里不错,但总不像是我自己的。”
比起开放的北京、上海,洛杉矶和纽约不过是西方森林中封闭的小岛。
北京长富宫饭店。
总体来看,海归(或“海龟”)的生活并不是每天慢慢地爬,慢条斯理地享受阳光,而多半是变成了兔子,上蹿下跳地找工作。
何一休息了两个月,并未急于“出洞”。妈妈的病情已经稳定,何一的心情也转晴了。
正赶上北京长富宫饭店举办人才交流会,在家人的催促下,他也去“凑了凑热闹”。在国内一家大型电信公司的展台前,何一留下了自己的简历,不多时就被公司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看上了,在经过了面试后,第三天得到了这个公司的确认:录用,主管美国市场开发,年薪××,工作地点在深圳。一切轻而易举。
年薪的标准与何一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但对大多数刚刚回国的“海归”来说,已经很丰厚了。不过何一并没有把薪水放在第一位:
何一:家里需要照顾,我不能离开北京。
问:但如果工作不好找呢?
何一:不会的,这只是暂时的。关键还是自己的想法。真正应该把自己放在市场里,看看自己值多少钱,然后再定位。
问:你不是觉得这个公司的薪水也不多吗?
何一:那是与我的第一报价相比。实际上,这次应聘的感觉还是不错的,至少增加了信心。说了半天“海待”,其实就是主观上的自命不凡而已,供需见面,这总是双向的。
又过了一年。国字头×××公司。
何一没有去深圳,而是与一个国有大型信息公司签了合同。同以往一样,他踌躇满志为这新的职位谋划着,像所有新加盟的团队成员一样,乐此不疲地贡献着自己的合理化建议。然而公司仅仅是把他安置在了某个办公室,而始终没有明确职责。
问:为什么又是国企?这里的情况你应该清楚。
何一:这一家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国企,不过你说对了,机制上还是老一套。不过我能得到的工资可能是迄今为止最高的,我需要钱,学费还有一些没有还清。但挣钱遭遇的是“制度成本”,这比学费高。
问:制度成本怎么面对呢?
何一:跳槽。我是个普通人,没有一步到位的本事和运气。
问:跳槽并不容易呀!
何一:这也分人。市场很大,人才永远稀缺。留学让我的信心更足了,我不会让自己长时间地委曲求全。
问: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跳槽?
何一:我感觉自己的能力无法正常发挥时,我会跳槽。这往往取决于直属领导的风格和领导力,虽然我并不是为某一个人工作,但很大程度上说,无论是国企还是外企,领导就是体制,领导不能认可我的能力和作用,不能给予我新的上升空间,我就必须走。
问:没想过自己单干吗?
何一:没有,我更喜欢协助别人构建一个事业,我自己不想像私企老板一样劳累,也没有那个能力。
问:你还会回到美国去工作、定居吗?
何一:应该不会。如果想学习一段时间、工作一段时间,美国的条件很宽松。但我一直认为,留学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回到国内,回到自己熟悉的文化氛围里。除了一少部分精英人物,咱们中国留学生最大的优势就是了解国内市场,也了解国外的理念和文化,所以可以充当中西文化、经济、贸易等领域的桥梁。
问:你这么想回到国内,算是民族主义者吗?
何一:算不上。留学后,我更加清楚中国的好和不好,我不会吹牛说中国一定比美国强,也不会总感到望尘莫及。我还是觉得要公允,要平和,要包容。再功利一点儿,回国的机会比留在美国要多很多,这里才是我的用武之地。我刚才说过,中国留学生可以充当两种文化之间的介质,但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进入西方的主流文化里,毕竟我们是中国人。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