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4:行走山之巅,体验黔之美
2023“黔行者”研学夏令营 Day 4
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
广黔同心,共谋经济发展
圩日初体验
7月5日,恰逢纳雍县化作乡的圩日(又称赶集日、赶圩、圩期、逢集、赶墟、赶闹子等,各地叫法不同,主要为各种农产品、商品提供集中交易地址,也是摆地摊、跑江湖、跑圩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周期表。),“黔行者”们一早就来到市集,考察当地经济。
“黔行者”们第一次赶集,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瓜果鲜花、自家种的菜、野菜、特色小吃、蜂蜜药材、小动物、各种手工艺品,都在这热气腾腾的集市中摆卖,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熙熙攘攘的街中挑选自己心仪的物品,有讨价还价的,有迫不及待付款收入囊中的,这鲜活的乡土风情让“黔行者”们充分体验了贵州悠久的民俗文化。赶集,赶的就是这人间烟火气;赶集,是了解当地生活最好的方式之一。



一盏黔茶的出山之旅
茶文化是数千年中华农耕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茶,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贵州,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
今天的第二站,“黔行者”们来到高山茶园,化身小学徒,学习采茶和制茶,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茶的认识,并以直播的方式向观众讲诉其中繁琐的工艺,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采茶
采茶是一门技术活,三个步骤“摘”、“收”、“选”,环环相扣。
“摘”:须用手指指腹将一芽一叶,从茶树上轻轻摘下,切忌在采摘中用指甲掐断。“黔行者”们刚开始对一芽一叶的理解稍有偏颇,以为一芽一叶,叶是比较大的,所以采的是两叶一芽。
经过采茶师细心教导,“黔行者”们在错误中学会了辨别,学会了“摘”的动作,这就是实践出真知。最后采摘到的茶叶,虽然不是很完美的,但也算学会了“摘”这门精细活。这也是汇小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环,我自己动手,我才能长本事。




“收”:须用透气性极好的竹篓作为容器,将摘下的一芽一叶轻轻放入竹篓,“黔行者”们越摘越起劲,不一会儿工夫,半箩筐的好茶就在篓子里了,但他们依然不满足,在山头左边右边的寻找,最后收获满满,还兴奋的总结,果然付出就会有回报。




“选”:选择一芽一叶的嫩芽,老嫩度恰好,泡出的茶醇厚浓郁,滋味鲜爽香气弥漫。在“选”的环节,“黔行者”们认真聆听采茶师的讲解,从左到右来回仔细筛选,势必要挑选出最嫩的。刚开始因为经验不足,判断不出,所以选的有些不符合标准,但通过虚心请教采茶师,互相传授经验,不断实践,最后都学会了“选”。



制茶
完成采茶三步骤后,“黔行者”们立即进入学习制茶环节。
第一步:“杀青”,将新鲜茶叶放入锅中高温焖制,彻底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使得茶叶中的青草气散发一部分,从而提高茶香,也便于揉捻成形。“黔行者”们认真聆听采茶师的讲解,学习其中的道理。

第二步:“揉捻”,茶叶杀青后,即可用手揉捻,通过外力作用,将叶片揉破,使其质量变轻,并且要用手将茶叶卷转成条,完成初步成形,为后期炒干成形打好基础。注意在揉茶时,需控制力度。“黔行者”们在采茶师的示范下纷纷一丝不苟地动手实践起来。


第三步:“萎凋”,揉搓好的茶叶,将其摊放在竹筛上,然后放在室内自然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叶片变软。“黔行者”们认真地观察着鲜叶的变化,对下一步充满好奇。

第四步:“翻炒”,将铁锅加温到200℃左右,再将叶片变软的茶叶倒入锅中翻炒,使茶叶受热均匀。炒好后的茶叶起锅,倒入竹筛中摊凉。由于温度过高,“黔行者”们只能远观,聆听采茶师的讲解,还不停发问,究竟红茶、绿茶、白茶、黑茶有什么区别?制作工艺是否一样?

第五步:“烘干”,茶叶炒制完成后,最后一步为烘焙,即将茶叶放入烘焙机器中,使其中的水分含量下降到5%左右,让茶叶更加的干脆。或者也可以用炭火烘干,该方法烘焙的茶叶带有一股焦香、火香。这一步刚完成,“黔行者”们就迫不及待地拿起茶叶干嚼起来,还兴奋地说:“嗯,原来这就是采茶老师说的人生的味道啊!先苦后甜,就是这样的滋味!”
大山之巅,炎炎烈日,一群采茶童,不怕苦不怕累,一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一边体验采茶制茶的快乐,一边磨炼顽强的意志力,一边感悟人生的真谛!

茶,一片叶子的故事
还没来得及包装,“黔行者”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将这亲手采摘的鲜叶做成的茶叶通过直播的方式推荐给家人朋友了。“黔行者”们对着镜头兴奋地讲诉亲身采茶制茶的故事,在直播镜头下,毫不怯场,侃侃而谈,从容淡定地回答主播的问题,将黔茶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

与星空为伴
结束忙碌的一天,”黔行者“们回到枪杆岩扎营为乐。星空为幕,帐篷为营,露于山谷中,与自然为邻。孩子们感受着大自然的快乐,一起欢笑,一起畅聊,一起谈论今日份的美好,在野外,在山间,也能拥有诗与远方。




“黔行者”们将继续行走在山之巅,探秘织金洞,感受大自然......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