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心!家庭教育的缺失,让手机游戏正逐步吞噬农村留守儿童……
暑假本是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但很多农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工作,孩子在家和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并不懂得手机对孩子的危害,所以一进入暑假,河北初中生杨晓龙便开启了“游戏模式”——日上三竿,还赖在床上组队“推塔”,中午匆匆扒几口饭又去“吃鸡”,夜里两三点还在“鞍刀咆哮”……即便困得手机要砸脸上的时候,也要“血战到底”。
农村孩子正在大批被手机游戏废掉,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不争的事实。
《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基于2017/2018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玩游戏的时间上,留守儿童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每天玩4~5小时”以及“每天玩6小时以上”这两个时间段,留守儿童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每天玩4~5小时”分别是18.8%和8.8%,“每天玩6小时以上”分别是18.8%和8.2%。
“在农村,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玩手机而头疼,但也有很多家长无所谓,把手机当成‘电子保姆’,给你个手机,就不吵不闹,也不到处乱跑了。”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认为,与城市中的家长不同,农村家长因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制约,并没真正意识到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危害,“有的觉得玩就玩呗,有的只是觉得对眼睛不好,并没什么”。
手机游戏本无原罪,孩子玩手机游戏只要适可而止也未可厚非。但是沉湎玩手机成瘾,那么就有问题了。沉迷游戏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成瘾性”精神类疾病。
可是如今的农村的父母,并不知道沉迷玩手机成瘾对孩子的危害,很多家长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错误地认为,“给你个手机,就不吵不闹,也不到处乱跑了。”把手机当成套在孩子头上的“紧箍咒”。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刘成良在云南两省6个县市多所学校农村调研后发现,由于多数年轻父母在外打工无法监督孩子,爷爷奶奶等隔代教养又因年纪、视野等因素处处受限,农村孩子人手一部手机已成普遍现象,而《王者荣耀》则成了他们的最爱,“玩到停不下来”。很多农民向他感叹:“在农村社会,被手机废掉的孩子有一大批”,轻者作息不规律、视力下降、成绩下滑,严重者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而辍学、打工,如此一来,他们便可以更自由、更有经济来源地玩游戏。
即使有的父母知道孩子沉迷玩手机游戏的危害,但是由于常年在外,留守孩子是“独往独来”,爷爷奶奶管不了,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想管也管不到。而被乡村父母“甩锅”的教育,则更多地由学校扛在肩上。而学校老师除了苦口婆心地说教之外,也很难采取其他有效的措施。他们“不敢管”,学生知道学校管理的软肋——不能补课、不能打骂、不能开除,教师的管理手段几近失效。而社会则是鞭长莫及。所以农村孩子沉迷与玩游戏成为“三不管”状态,“农村孩子正在大批被手机游戏废掉”现象令人担忧。
手机游戏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获取知识,寻找快乐;用得不好,则会让人沉迷、无法自拔。尤其是对于尚不具备完全分辨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言,一些成瘾性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等,更容易给他们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留守儿童、留守少年都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痛点与难点。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绝不能让农村孩子被游戏废掉,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让农村孩子走出沉迷玩手机游戏的魔窟,仅仅依靠孩子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怕是难以抗衡被精心设计的游戏,而自己保持适度、理性的。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家庭、学校、社会应齐抓共管,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共同打好“组合拳”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和成长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的快乐成长。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