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式”育儿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们快看你中招了吗?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人能取代的,但有时候父母强迫式的爱,会让孩子透不过气,甚至失去自我,比如“清单式”育儿。
何为“清单式”育儿?
就是父母给孩子拉出一张“完美”的人生清单,孩子只需照做。这由过来人精心定制的清单,真的能带来完美无憾的人生吗?它背后是爱还是控制,孩子成年后答案即揭晓。然而最优的组合安排没带来孩子自我生存能力的相应发展,带来的却是“父母永远在等小孩感谢,小孩永远在等父母道歉,最终谁都不会等到。”这样的悲剧,又由谁来买单?
最好的亲子状态,莫过于“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
小米最近得到了一个offer,专业对口,待遇也好。
但她却退缩了。
放弃这份工作只是悲剧的开始,从此她窝在家里不出来,微信回复也只是寥寥数语。
透过那少得可怜的回复,我知道,她又开始吃抗抑郁药物了。
两周后,我去她家找她,不知是不是药物副作用的缘故,她的身体浮肿了一圈,瘫坐在那里,眼神呆滞。
她告诉我,她现在只要躺在床上,就感觉四面的墙壁都坍塌了一样,她被活生生地压在下面,动弹不得,胸口喘不过气来。
于是爬起来吃药,“吃完药好像就有了安慰,原来所有的坏情绪,都是因为忘了吃药啊哈哈”
看着她尽力地笑,我的心止不住地疼。
以我对小米的了解,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与她父母有关。
从小她穿着父母指定的连衣裙,吃着父母指定的营养食物,上着父母指定的大学,做着父母指定的工作,谈着父母指定的男人。
她父母总是觉得,如果我们不帮她做好万全的准备,她的人生就毁了。
她尝试过抗拒,但在老妈汹涌澎湃的眼泪冲击之下,她总是一败涂地。
她渐渐习惯了父母的安排,习惯了父母帮她打点的一切。
小米也渐渐相信,好像没有了他们,她真的什么也做不了,做什么都是错的。
她经常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折磨之中,毫无自信可言。
父母照着这份清单去督促、暗示、唠叨、帮忙,甚至哄骗孩子。
只为了把孩子打磨到极致,变成他们心目中完美的样子。
这就是小米20多年的生活写照。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孩子总和父母期待的完美样子背道而驰。
在“清单式”育儿下生活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
他们没有时间去玩,等待他们的,总是大把大把的作业和一期又一期的辅导班。
只有成绩单上那鲜艳的100分才能证明他们的价值,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
久而久之,他们就被这种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变得脆弱不堪,筋疲力尽。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在高度的焦虑和抑郁的状态下慢慢消沉;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被一个问题折磨着,那就是“我到底在为谁而活?这样的生活值得么?”。
在“清单式”育儿下生活的父母,像操控木偶一样操控着自己的孩子,不舍得放手。
而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操控孩子的人生,往往让孩子一边依赖,一边嫌弃和痛恨。
@子有说:
不让我选择自己的人生,又奇怪我为什么总是不开心,没有活力;指定我的人生道路,又责怪我为什么总是不努力,不够上进;剥夺我的梦想,却总怪我不够热情的生活。
@宇宙无敌瓜西西:
我第一次交朋友的时候,我是没有这个技能的,总是小心翼翼;
我第一次谈恋爱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怎么争取我爱的他,怎么留住我爱的他,我完全不懂怎么跟爱人相处,只会被动的承受;
我离开爹妈的辅导班填鸭式的学习之后我发现我的自我思考的能力少的可怜;
我第一次一个人出门的时候,发现我什么都不懂,连买kfc都能紧张得手心淌汗,完全不会与人交流。
我父母给了我最好的安排,却没有给我自我生存的能力。
这就是被“清单”操控过的人生模样。
你为孩子从小提供了人生清单,那大学毕业或者工作之后,谁来为他失败的人生买单?
看到过一句话:“父母永远在等小孩感谢,小孩永远在等父母道歉,最终谁都不会等到。”
在清单式童年里,我们不让孩子做家务,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
然而等他们长大后进入职场,还要等待另外一个清单来指导。
但这个清单是不存在的。
哈佛格兰特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发现就是: 人生的幸福快乐,源自爱。
在孩子童年期间需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而不是过一个清单式的童年,清单式的人生。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给他们无条件的爱,他们就不会爱自己,更不会爱别人。
所以,请放下对成绩和分数的执着,拥抱并接受真实的孩子。
让这种无条件的爱,不会因成绩单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请把“清单”腾空,用爱填满。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