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认真?好家长都这样做……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少,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不像以前的时候,家家户户孩子多的数不过来,孩子变少了,父母格外的疼爱,尤其是在教育中,父母也开始重视,但是有的时候过于着急,对孩子教育的不得当。当孩子有以下这些坏习惯时,父母应该如何不生气应对?
1、孩子无所谓、不用心、不尽力的态度是否让你头疼?
“孩子初一了,不知道自觉学习、越说越反感,脑子还算聪明,上课听讲不行...,懒,作业应付,不会的问题也不在乎,急……”
网络上有这样的急问。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超过八成的孩子身上都有。
留给父母的是两个字——崩溃
怎么办?怎么办?大多数父母采取这样的办法——讲道理。
2、你准备一箩筐的道理,对于孩子而论就两个字——不懂
你准备了一箩筐道理,听起来都很合理又有远见,但孩子这个阶段,都是用“蜥蜴脑”思考问题的 (“蜥蜴脑”是人脑中掌管与理性思考无关的部分),不见得能理解。
那天,孩子问我一个问题,我当时差点想跳楼。
孩子问:我为什么要做作业?
于是,我忍住气,给他倒了一箩筐的道理。
他痴痴地听了半天。
突然,接着我的话问了一个让我立刻晕倒的问题:“水往低处流我懂,但人为什么要往高处走?”
我哑口无言,因为这个常识的不能常识的结论,一下子真无法说清楚。
事后,我请教了有关专家,才搞明白孩子这个阶段,千万别给他讲道理。他这个阶段,几乎都是用“蜥蜴脑”思考问题的 (“蜥蜴脑”是人脑中掌管与理性思考无关的部分),肯定不能理解。对牛弹琴,就是对我们教育子女喜欢讲道理的诠释。怎么办?
3、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
对于孩子的教育首当其冲是让他认识自己。请注意,孩子在15岁之前,基本不太了解自己的。如何认识他自己,靠镜子!
最大的镜子是父母,你说他是谁,他就想方设法变成那个样子。他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父母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者反复强调的结论,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深。
“你就是磨叽!”父母这样喊。
孩子的潜意识是这样想的:看来我就是一个慢吞吞的孩子,要不父母怎么老是这样说。
“你就是不用心!”父母这样喊叫。
孩子的内心是这样想:看来我就是不用心的孩子呀。结果,这样的孩子觉得自己用心动脑一定是怪怪的。觉得已经不是自己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至于父母讲的道理,孩子哪有感受,听的如同西游记。
许多孩子就是这样,他们的内驱力在家长的无情批评和阶段结论中丧失。有少数孩子即使考上了好大学,但由于外在压力挟持减弱,可怜的内驱力再也阻挡不了大学自由玩耍的诱惑,于是沉沦。这样的例子绝不鲜见。
看来,加强孩子的内驱力,该改的是我们这些父母。
4、我们应当用预言去让孩子实现自己的神话
这是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
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真理:期望真能产生奇迹。
没有心赏,就没有欣赏。没有欣赏,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赞赏。
当一个父母内心对孩子产生了失望,打心眼里认为自己的孩子笨、不是学习的料时。再绝妙的赞美和激励技巧都是伪装和无力。
怎么办?仔细想想孩子的闪光点吧,难道你真认为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连我这个局外人都不相信。
你需要认真地且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你会发现,你开始有信心了,毕竟孩子也许并不是那么糟糕。即使他是别人公认的学渣,难道他还没有考好的时候?更何况,一个每次考试都是倒数第一的人,仍然每天悲壮地迈向学校,勇敢地面对老师、同学的不屑眼光和家长的责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是很顽强且乐观的精神!难道这不是孩子的亮点吗?须知,愈挫愈勇恰恰是做大事的人具备的品质。
什么是高明的父母,那就是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从孩子的缺点中看到阳光的人。
孩子如同树苗,千万不要用冰霜封死孩子的成长可能和变化机会。
5、仅仅有预言不够,还须让孩子在亮光中认识自己
仅仅是空洞的预言是不行的,这只是期望。更重要的是父母应当做放大镜,时刻发现孩子的进步之处,
我认识了一位母亲,她的孩子小时候上课爱做小动作,属于学渣精英级。结果,她硬生生地把孩子送到美国的名校。
爱做小动作是缺点,但她却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强,可以因势利导。于是,给孩子报小发明班,让孩子去做科学实验。
虽然孩子直到高中阶段,文化课平平,但孩子却取得了省级创新发明奖。而且多次巡回报告。
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失去的是好的文化课成绩,得到的却是做人的自信和创新的能力。
父母应当是孩子的伯乐而不是监工,他们应当是孩子真正的知己,是孩子在黑暗中摸索的灯塔,是照亮孩子优点的火炬。
孩子再差,也是自己的。给孩子信心,就是给自己家庭一个未来。努力吧,爸爸妈妈们,说不定只是孩子的小宇宙还没有到爆发的时候呢。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