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家长该怎么管教“熊孩子”?
刺耳尖叫、狂热打闹、骚扰得“四邻不安”……人们在公共场所难免会碰到“熊孩子”。面对“熊孩子”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有教子良方。相反,有的家长在公共场所“反应过度”大声斥责孩子;有的家长则完全不作为,一副“孩子做什么都行、都得让着”的样子。那么在公共场所到底该怎么对待“熊孩子”呢?
孩子吵闹,有图书馆将儿童“拒之门外”
图书馆、电影院,类似的公共场所在面对儿童的闹嚷时,应把他们挡在门口,还他人以安宁?今年暑假时,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出台一则规定:14岁以下儿童谢绝入馆,此举引来众议。
图书馆给出的解释是,该馆主要服务于教学科研,未配置少儿读物,且由于少儿入馆跑动喧闹,相关投诉意见急剧增加,故出台上述规定。
实际上,公共图书馆将孩童“拒之门外”早已不是新鲜事。2013年,郑州一家图书馆,就曾以“小孩太吵为由”,出台了“谢绝14岁以下少年儿童入馆”的规定。
2015年,位于厦门的一家图书馆也在门口竖起标识:12岁以下读者进入本阅览区需有家长陪同,因家长未尽到监护责任,违反阅览区相关规定,本馆有权劝离。
妈妈斥责女儿引来“的哥”不满
有纵容“熊孩子”任性的父母,也有过度管教孩子的强悍父母。
本月初,一个新加坡司机和一个妈妈在午夜的视频互拍大战,在网上开始流传。事件发生在今年9月1日晚上,还惊动了警察。原来,这个妈妈夜晚带着女儿打车,坐进车厢后就开始严厉斥责女儿,导致出租车司机的不满,他不但拿手机拍摄下这个妈妈责骂女儿的视频,还不客气地把这对母女轰下了车、坚决“拒载”,原因是他觉得这个妈妈有虐待孩子倾向,不满意这个妈妈在自己的车厢内以如此方式教训孩子。
从网上的视频可以看到,这个妈妈下车后让女儿拿平板电脑拍下司机样子和他的出租车号牌,十分气愤地大声对司机表示抗议和不解:“你为什么这么对我们!”网友们的评论各有观点,不少身为父母的网友也怀有这个妈妈一样的疑问:妈妈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已,至于吗?
在公共场所该如何对待“熊孩子”?
1、餐厅一角设免费游戏区
现在多地城市餐厅设有免费的儿童游戏区,服务员随身携带糖果、彩笔、彩纸等小礼物,免费提供给孩子父母用于安抚孩子,尽量不影响公共用餐区的环境。
2、做错了让他自己挨骂承受
从事青少年教育的邵辉告诉记者,“几年前带儿子坐国际航班,时间太长了,儿子控制不住自己,总是动来动去,脚踩在前面的椅背上,我们提醒了好几次都没有用,结果,坐前面那个老外受不了了,转过来冲着他叽里呱啦训斥了一通,儿子立刻乖乖坐好了,我们没有阻拦老外,后来的旅途里,儿子长进了。我觉得只要对方不过分,就得让儿子感受一下,知道什么叫为自己行为负责,不是所有人都会像家人一样无条件迁就你。再多说教,不如一次亲历来得强烈,每一个孩子都有‘熊’的时候,做错了让他自己挨骂承受,他就懂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护着他。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儿,必要时我可以和他影响到的人商量好,‘演戏’也得让被他影响到的人教训他一顿。”
邵辉说:“平时在家我们就很注意,如果让他一直任性,那么在社会上的行为也就可想而知了。孩子都喜欢故事,我们就经常编故事,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编进故事。”
4、儿童教育从平时开始
知名早教专家徐明指出,公共场合管教孩子深层次反映了家长的“儿童观”问题。在飞机上骚扰他人,说明孩子家长平时就没有教育孩子守规矩。“比如平时爸爸早上和孩子早起时,就会提醒孩子不要打扰下夜班需要早上好好休息的妈妈,这些教育平时就缺乏,到了公共场所自然变本加厉。”
解决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各自的定位要准,家长要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家长别总觉得孩子可以例外,孩子可以无理。表面上看护犊子,骨子里其实是不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忽视心态。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和关系,取决于一定的教育、文化背景。家长必须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孩子的人生导师。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