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北大女生遭男友精神控制自杀:如果你有女儿,一定要告诉她这5句话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知子花家庭教育

这几天,一起北大女生包丽(化名)疑被男友精神控制服药自杀的案件,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妈妈,我更是不敢想象,如果这个女孩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该如何自处?面对这世间的种种危险,我们又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
“我命由天不由我”这是北大女生在服药前发表的最后一个动态,是怎样的经历让本该是天之骄子的女生发出这样的感概?
事情还要从女生和男友相识开始说起,男友是学生会分管文体活动的副主席,是个有目标、有热情、有担当的优秀学生干部,女生是一个积极阳光,多才多艺的美丽女孩。
很多人都曾说过,他们两个人天生一对,在女孩子心中,男友也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伴侣。

一切本该很美好,本该有童话故事般的结尾的,但事情却在两人不断深入的交往中变了味道。
在得知女生有过谈恋爱的经历之后,男友开始以女生不是“洁白之身”为由对女生进行精神折磨。
微信中女生给男生的备注是“主人”,自己则是男友的“狗”。
男友口口声声说自己有多爱女生,没有她自己便不会苟活,但他却用“平生最大的遗憾”、“不洁之身”、“离开我就得死”、“用怀孕、流产证明对自己的爱”绑架女生的精神和情感,用无数次的央求、痛哭来折磨女生。
最后,她觉得自己“罪大恶极”,觉得自己再也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只能选择以死谢罪。
还记得今年5月波士顿学院高材生柳某在罗克斯伯里附近一处停车场自杀身亡的案件吗?与这次北大女生的遭遇如出一辙。
柳某与女友相爱的18个月里,女友用47000多条短信的中大部分内容对他的身体、语言、心理进行不同程度的伤害和虐待。
长此以往,使得家人、朋友眼中原本开朗活泼、积极上进的柳某,性格变得忧郁,情绪也变得不稳定,直至萌生自杀的念头,最后在女友反复诱导、逼迫下真的选择了自杀。
当有人在我们耳边不停指责、控制、贬低、辱骂,那他和“杀人犯”没什么两样。
精神的控制看不见、摸不着,却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们紧紧束缚,恐惧、绝望,直至崩溃。
为什么要忍受这种精神控制?
很多人看到上面的新闻都会有两个疑问:
一、为什么他说你“罪孽深重”,你就信以为真?
二、既然两个人在一起这么折磨,为什么不离开他?
首先,高密度重复的言语会给大脑制造“假相”。
当一个人的耳边总是不断听到“垃圾”这个词的时候,大脑会自动形成一个关于垃圾的想象,重复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这个想象就越清晰,越难以消除,也就是俗称的“洗脑”。
当“假相”被当真,就会让一个人相信自己就是那样一个糟糕的人。
其次,无法摆脱的亲密关系往往是一种“共生关系”。
亲密关系本是相互依赖、相互扶持,两人都可以从关系中获得收益的,对我们心理健康有很大帮助的。但“共生关系”则不然,这种关系中的双方常常不会计较自己付出的代价,他们更关注伴侣的幸福。
他们觉得伴侣的不幸福感来源于自己的过错或罪恶,希望拯救对方。往往这种心态下的男女会表现为对对方有极大的爱,对自身有极大的恨。从而,“拯救”和“自罪”的心态会将人们紧紧束缚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同生共存。
那么,为什么会陷入这种不健康的亲密关系呢?《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任何出现在亲密关系中的创伤,都可以溯源到小时候。
或许,如果在遇到伴侣之前,家人用满满的爱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或许我们的孩子会更懂得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也更容易揭穿“假相”,摆脱不正常的共生关系。
悲剧背后,我想对女儿说
北大女生的故事,令人心痛。
但是除了骂男方“人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回看即将过去的2019年,女孩被害事件频发,作为一名妈妈,我非常害怕看到类似的新闻,因为她们要独自面对的陷阱太多,但我们不能代替孩子过一生,有些路需要她们自己走。
所以如果你也有女儿,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些话:
什么是爱?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是这样的定义的: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孩子,我想和你说,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爱人不会把你看做成私有财产,更不会是需要你作出牺牲来证明的。
当你发现他不是真正的爱你,请一定学会拒绝和放手,及时止损,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第五,就算天塌下来了,也有父母替你撑着。
实际上,包丽在自杀前,有过向妈妈求救,只不过她用的语言是,“我有个同学......你说怎么解决?”
妈妈真的以为是别人的事情,就没多注意,所以也就错过了求救的机会。
所以,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我还是想告诉孩子:如果遭遇到不好的事情,一定要学会发声,勇敢反抗不公,学会借助外界的力量,我们这些家人,朋友,社会,都会是你坚强的后盾和盔甲。
父母的反思
养女方知世道险。
为人父母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一生平安喜乐。
但是,让孩子过好这一生,绝对不是几句叮嘱就能保证的。
所以最后,我还想对为人父母者说,在我们千叮咛万嘱咐的时候,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教育:
我们是否在孩子童年的时候,给他足够的爱,让他变得内心充盈,始终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我们是否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和肯定,让孩子足够有自信,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相信自己是最好的;
我们是否给孩子恰当的生命教育,让他知道生命最为宝贵,任何时候都不该用生命开玩笑;
我们是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的信任,让他知道家是他最温暖的避风港,父母是他最大的底牌;
我们又是否在教育女孩保护好自己的时候,教育男孩心存阳光,不要去伤害别人;
......
我想,这些问题也值得深思。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