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家庭教育的尴尬:家长在假装教育,孩子在假装应付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知子花家庭教育
作者 | 李小雨老师
本文由知子花家庭教育原创首发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
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家长就会将其送去上学,然后开始全年无休的“学习”。
除了在幼儿园或学校的学习之外还有早教班、舞蹈班、英语班、绘画班、写作班等等,周六周日也被安排的满满当当,生怕一不小心就没教育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她家女儿读三年级,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做饭、收拾,平时接送上下学已经占去了很长时间,可每天还得在放学之后送去兴趣班,回家之后辅导作业,各个群里打卡、签到、交作业等等,一晃眼十一二点了。
其实,很多家庭都是如此,整日忙的焦头烂额,妈妈像陀螺一样团团转,随时可能情绪暴走;老爸不知所措,无助而绝望;孩子高压生活,要么太懂事,要么太叛逆。
也就是我们曾听说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最优质的资源,认为名校、名师、名辅导,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付出。
但其实,这种付出就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感动」。
家长们费劲力气,并没有让孩子心存感激,家长假装教育,孩子假装应付,最终就会陷入家庭教育的尴尬境地。
▼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不懂教育很正常,关键是家长要有觉察、反思和进步。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其实家庭教育也是一样。
如果每个家庭,每位父母都能了解自己的孩子,用心关注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李玫瑾教授说: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岁以下,父母的话是黄金,孩子12岁以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0-12岁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黄金有效期”。
因为在这个阶段,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最重要的人,是无所不能的人,是可以信赖、依靠的人。
所以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父母给孩子培养的习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
12岁过后,孩子的习惯基本养成了,性格基本形成了,对世界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也就是说孩子12岁前你不管,长大以后想管也管不了。
所以,家长的自我觉察和反思,是家庭教育开始的第一步。
身为家长首先要有家庭教育的意识,并且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才能抓住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
▼
6岁以前,注重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前段时间三岁美国小暖男给妈妈做饭的视频刷遍全网,宝宝独立、自信、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受到我们家长的广泛认可和羡慕。
当孩子总有成功体验、自己做的事情总可以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认可时,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提升,遇到事情会更自信。
1、幼儿时期,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曾有家长和说我之所以让孩子去幼儿园,是为了让他交朋友,但其实在幼儿园,老师会培养孩子按时吃饭、睡觉,上厕所要表达等生活习惯,而不是简单的去幼儿园交朋友玩耍。
当幼儿园的老师们,给予孩子自主行为肯定的鼓励和支持时,家长要配合老师完成训练,并在家中提供宽松、耐心的心理环境,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这个时期称为“前生殖器”期,恋父恋母情结也在这个时期最为突出,这一现象也对儿童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他们依靠观察、模仿、亲近或竞争父母来度过最初的性敏感期。
▼
6岁-12岁,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
小学阶段的孩子大概处于6-12岁的年龄段,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为孩子提供学习机会,培养学习能力,如果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要求,他们就对将来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充满信心。
但是学业不是唯一的标准,孩子需要全面发展他的各项能力。
人际交往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身体运动的技能掌握、心智水平的发展等都需要在这个阶段开始并达到习得的顶峰。
稳定的学习阶段让孩子们无暇顾及其他,因而表现出“稳定的发展”,往往这个时候会让家长放任或者认为对孩子的培养没有那么迫切的需要,实则不然。
首先,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孩子将来的社交技能发展提供基础。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需要学会接纳和包容,而高年级的孩子则需要引导正确的亲密关系,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更喜欢与同伴玩耍、交往,家长做好良好道德品质的示范,言传身教,调整好这时的孩子需要离开家的照顾、庇佑,逐步成为独立个体来生活的心理。
其次,主动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尤其是运动能力,不单纯执着于成绩的好坏。
家长过分追求成绩,唯成绩论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从而养成过分看重自己的单方面能力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
不同的教育阶段,都要做有规则-高回应的家长。
心理学家Maccoby和Martin曾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对所有性格儿童都有最优效果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家长既可以积极充当儿童满足社会要求的负责人,又能认可儿童的个性,给予高回应。
首先,对孩子提出适当要求并使其遵守规则,做权威型家长。
孩子在3-12岁大脑逐渐发展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他们步入学校,开始群体的学习生活,逐步适应社会化发展。
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交际语言、认知技能和行为规范等,学会承担和扮演各类角色,并初步形成自己的人格特质。
放任不管或骄纵无度,终将会使孩子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而被淘汰或被惩罚,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定规则,立规矩。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矛盾,在爱和规则里长大的孩子,才有机会光芒万丈。
其次,对孩子的需求做出积极回应,做反应型家长。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他们听话、懂事或者行为乖张、反应奇怪都是想要得到家长的关注,我们疲于生活,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声音尤其是心理需求。
长时间得不到回应的孩子会变得孤僻、自卑、懦弱、悲切。
有权威感而不过分严厉,回应需求而不宠溺,是家长的必修功课和教育技术。
▼
教育好自己孩子,是每位家长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抓住0-12岁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摆脱假装很努力的教育,又不将孩子完全推给学校,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的结合,孩子的身心成长和人格发展才会更加健康。
做父母不需要考证,但是必须要学会钻研,不懂家庭教育没关系,重要的是家长可以持续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知子花高级讲师李小雨;编辑:小花老师;知子花家庭教育(ID:zhizihuajy),17年专注于家庭教育,20000家庭的选择。关注我,了解更多教子方法。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