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原创谷爱凌的教育凡人高攀不起?这一点你一定可以!
就在2月8日上午,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
谷爱凌面对世界第一的选手,第一次挑战1620度的两周半转体。
在所有人为她捏一把汗的同时,她平稳落地。
凭借最后一跳成功逆转,并以94.50的高分摘得金牌。
雪场上,谷爱凌身着自己设计的龙纹服饰面向镜头自信微笑。
脊背上是中国龙,赛场上是花木兰。
在弱项中突破极限,她做到了!
18岁的年轻女孩,瞬时被光环笼罩。
有人说她是天赋使然,有人酸这是好运加持。
她却大方回应:我只有0.1%的天赋。
若真如此,另外的99.9%来自哪里?
成功背后,是家人的言传身教
谷爱凌被网友认定为是“中了基因彩票的人”。
妈妈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
爸爸是美国犹太人,毕业于哈佛大学。
就连姥姥都是上海交通大学女子篮球队的明星队员。

出生在这样的高知家庭,家里人都格外重视对她的教育。
不过与“虎妈式教育”无关,更多是一种言传身教。
小时候,谷爱凌姥姥教她弹琴。
没一会小爱凌就觉得烦了,干脆跑到一边,说什么都不肯碰琴。
姥姥也不强求,只是自己重新回到琴座,弹一句唱一句。
那气定神闲的优雅神态深深烙印在了谷爱凌心中。
她怔怔看了一会,又重新跑到姥姥身边。
和姥姥一起唱歌,从此再不排斥学琴。

就连爱上滑雪也是如此。
3岁那年,谷爱凌第一次被母亲谷燕带到滑雪场。
不过彼时她并未表现出过多兴奋。
反倒因不适应寒冷和陌生的环境,哭着闹着要离开。

母亲没有逼她,只是细心将她安抚好后,亲自在她面前滑行跳跃。
随后又俯身而下,美妙的身姿如同一道优美的弧线。
就这样,一排排冰花顺着板沿留在了滑过的痕迹上,也留在了小小的谷爱凌心里。
这是她与滑雪的初次接触,颤颤巍巍的,像走路一样一步一向前,感受渐渐由最初的恐惧变为了兴奋。
后来她回忆,“我小时候为了滑雪已经达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

很显然,家里长辈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不威逼,不强迫,而是引导加鼓励,再把选择权交予孩子。
就像对待一颗种子,给她土壤、阳光、空气,引导她向上生长,让她自己开花结果。
在这样充满爱与包容的氛围下,8岁那年谷爱凌正式加入专业滑雪队。
只是挑战随之而来,队伍里只有她一个女孩,再加上年龄小个子小。
刚入队时,她被分配到最低等级的队伍,还常常被队里的其他男孩排挤叫嚣。
但比起这些,更多是出于本能的恐惧。
在自由飞翔以前,战胜恐惧是上天为她设立的第一道关卡。

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比赛,9岁的谷爱凌一个人站在高高的站台。
寒风凛冽,自她耳边呼啸而过;往下俯瞰,是望不到底的茫茫白色。
她怕了,泪水大颗大颗往下掉落,近乎祈求地问妈妈和教练:能不能不比了。
妈妈很心疼,但还是抱住她:
“妈妈知道你害怕,但你觉得害怕的东西,是因为难吗?
是因为你觉得自己做不了吗?但其实你什么都能做得了。”
教练的一句话更是将谷爱凌的勇气重新点燃:
“你是全场唯一的女孩,冲向去就已经赢了。”
小小的谷爱凌深吸一口气,终于点点头,毅然向下俯冲,一举揽金。
这是她的第一块金牌,象征勇气、象征挑战,更象征着女孩的荣誉。

试想,若是谷爱凌妈妈采用内疚式教育来说服,
“妈妈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对得起我吗?你怎么还不争气?”
这样一来,只会让孩子更加愧疚、更恐惧。
但谷爱凌妈妈采用了另一种方式。
倾听孩子,接纳孩子情绪,站在孩子视角思考问题,最后才是鼓励。
作为母亲,她并未否认危险,而是让孩子知道:
畏惧危险来自本能,但战胜它就是突破。
02
费力前行路上,妈妈相伴左右
成功克服恐惧,给予了谷爱凌从未体会到的快乐。
“我是一个享受肾上腺素带来刺激感的人,我喜欢感受紧张,然后成功克服它。
我想这就是我爱上滑雪的原因。”

幸好,自由式滑雪也从未辜负她:
13岁时,她开始参与成人比赛,并蝉联了三届全美锦标赛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冠军;
16岁时,她的奖牌已经摆满了一张大桌子。
网友如发掘了旷世珍宝,夸赞和肯定蜂拥而至。
只是面对“天赋异禀”这类赞美,她总笑着摇头。
这一段看起来毫不费力的路,她磕磕绊绊走了十几年。
看似顺畅优美的动作,背后却是一次次的挑战、失败、又挑战。

由于个子较高,她完成空中转体的动作更加费劲;
伤痛与荣誉相伴。锁骨断裂、肩膀受伤、脑震荡、右手撕裂骨折……
在那片美丽的雪地上,谷爱凌怀有多少勇敢热情,就有多少疼痛心酸。
13岁的那场成人比赛,她初战失利,重重摔倒在滑雪场。
妈妈第一时间上前拥抱她,“我为你感到骄傲。”
对于谷爱凌妈妈来讲,拿奖并非是唯一的胜利。
相反,享受过程的美好并为此全力以赴。
这才是她最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
妈妈的鼓励给了谷爱凌最大的底气。
这让她懂得,哪怕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其实在光环下,谷爱凌也只是个会流泪、会沮丧、会喊疼的普通女孩。
有次征战前一天,谷爱凌突然发烧到40度,一度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她抱着妈妈嚎啕大哭,却不是惧怕病魔。
而是怕因病影响发挥,也耽误了参赛。

妈妈始终温柔抚慰:没事,咱们重在参与。妈妈高考前一天也突然犯胃病发烧,也忍不住哭。再说还没跳过这样的跳台,别有压力,我们先好好休息。
她却不再哭了,硬撑着起身打开电脑,查阅场地资料,并告诉妈妈:
比赛的时候,人家可不管谁跳过谁没跳过。
第二天,谷爱凌毅然决然走向雪场,带病参赛,并斩获了银牌。
面对孩子比赛失利,谷妈妈及时给予肯定;
面对孩子因生病而焦虑,又退一步给予安慰,绝不施加压力。
难怪谷爱凌说:我妈可不是“虎妈”,她是“兔妈”还差不多。
的确,在谷爱凌的成长道路上,妈妈更像是一个温柔的陪跑者,陪着孩子去寻找梦想直到实现梦想。
在费力前行的路上,因为有了母爱的力量,才使那浸透了泪泉的新芽茁壮成长。
最终变得温暖、明艳,又顽强。
03
是滑雪天才,更是全能少女
那些年,雪场与学校成为了谷爱凌的穿梭背景。
她无暇欣赏苍茫白雪,仅仅是习惯并享受于这样的切换。
到雪场需要四小时,坐在妈妈的汽车后座,谷爱凌常会累到睡着。
但只要恢复了精力,就立马打起精神写作业和复习功课。
后来为了全力备战冬奥,她甚至放弃了全日制的高中课程,通过自学来完成学业。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拿下了接近满分(1580分)的SAT成绩,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

十几岁的年纪,她就同时获得了“天才运动员”和“超级学霸”两种头衔。
彼时这份荣誉属于美国滑雪协会,全美都在期待着谷爱凌代表本国出战国际赛并夺得金牌。
然而令所有美国人意外的是,谷爱凌突然公开发文,
表示自己已经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
从今以后,她只为中国而战。
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谩骂声涌入她的社交平台,各种威胁邮件不断。
与此同时,美国滑雪协会主席匆忙登门拜访,以重金竭力挽留谷爱凌。
但母亲的熏陶加之对中国文化的热爱,都使她回归中国的决心格外坚决。

她永远记得儿时在北京小巷,一群大人围着她喊“洋娃娃”。
虽然知道这是夸赞,可她还是会大声反驳,
“我不是洋娃娃,我是中国人。”

当国人们还在为一张美国绿卡竞折腰,这个混血小女孩已将爱国热情深埋心底。
无疑,谷爱凌的出现大大激活了中国自由式滑雪项目的活力。
在加入中国队后的短短7个月时间,她就为中国斩获了7枚金牌,两枚银牌。

满载本领回归,又将荣耀一一献给祖国。
拳拳之心,赤诚又热烈。
而这一次的冬奥会,她再次为祖国摘下第三金,成为全中国的荣耀之星。
其实,她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
让更多国人了解自由滑雪,让更多女孩自信加入滑雪竞技运动。

在《时代》周刊的采访中她就曾提到,希望再回北京时,能听到她的中国朋友对她说,中国滑雪的女孩比任何时候都多。
当“谷爱凌”的名字横扫各大头条,她的梦想,已然正在实现的路上。
04
正年轻,在路上
赛后的采访中,谷爱凌表示,其实当时妈妈出于安全考虑,更希望自己跳1440。
谷爱凌曾犹豫过,最后是比赛前五分钟才做了要跳1620的准备。
要知道,从1260度到1440度,全世界的女子选手走了将近9年。
在未知的风险面前,她再次战胜了恐惧,也战胜了自己。
冬奥会后,不出意外谷爱凌将回到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
年少成名,年轻的可能性却并未定格。
如同这个年纪的女孩,谷爱凌一样喜欢美食、逛街、社交、时尚。
她有着超出年龄的坚韧,可也有着属于这个年纪的青涩。

“累了我也一样会‘躺平’。这是我刚学会的词。”
采访过程中她常会冲记者开怀大笑,机灵又有趣。
众人都将她捧向神坛,唯有她试图把自己拉下,
“我觉得我跟所有人一样,只不过我对一件事有着很大的热爱,也有着很大的梦想。”

这大概正是谷爱凌的魅力所在。
年轻却不挥霍,优秀却不高调,更重要的是——
选择了,便决不枉费。
哪怕是“基因开挂”、拥有高配置人生的谷爱凌,想要成功都得靠自己一步步奋斗,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
平凡如你我,不必非要追求出类拔萃、人之龙凤。
但选择了就要尽力走好走完,如那句话所说:
不要因走得太久,就忘了为什么出发。
愿你我都能拥有赋予自己能量的“冰雪”,支撑自己在热爱中努力。
在努力中收获,在收获中超越,在超越中向前。
再次祝贺谷爱凌,也期待她在接下来的两个滑雪项目中再创佳绩。
冬奥会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她的热血俨然如一把炽热的火炬,点燃着梦想,更点燃着民族的希望。
正年轻,在路上!
这个18岁少女的未来,势必还有更多可能。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