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罗翔、罗振宇、张伟丽这些大佬的《青铜时代》:发现他们出圈秘钥
最近看人文访谈节目《我的青铜时代》,真是越看越上头,这是一档由陈晓楠主持,聚焦名人少年和青年时代探索天分与热爱、寻找自我的节目。
我特别喜欢主持人陈晓楠对于青铜时代的解释:
对于孩子来说
什么是Good?
这段话,对于父母的启迪是什么?
我们要思考孩子真正喜欢什么?他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沟通?他擅长做什么?
对此,很多父母缺乏相应的观察与思考。
在《让天赋自由》这本书中,作者罗宾逊,分享了世界闻名的舞蹈创作家吉莉安的故事:
在8岁的那一年,遇到了她人生的重大转折。
她一直是学校的问题学生,甚至学校老师认为她存在学习障碍,应该去一些特殊学校,她的父母收到学校来信后大为震惊,然后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在跟心理医生面谈的过程中,心理医生一直在问吉莉安妈妈,她在学校的情况,包括她遇到的困难、学校的反馈,而且从头到尾,心理医生一直在仔细观察她的举动。了解完信息后,心理医生告诉吉莉安,他和妈妈要出去交谈几分钟,在出门前顺手打开了房间里的收音机。
其实心理医生和妈妈在外面观察她。看看她会做什么。结果吉莉安伴随着收音机里的音乐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他们被吉莉安表现出来的魅力惊呆了,在吉莉安的动作中有一些天生的,甚至本能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让她的脸上露出天真的笑容。
最终,心理医生转向吉莉安的妈妈说道:“您也看到了,吉莉安没有病,她是一个舞蹈家,送她去舞蹈学校吧!”
她的妈妈真的就送她去了舞蹈学校,最后她还成功进入伦敦皇家芭蕾舞学院,成为一个独舞表演家,并在全世界巡演。后来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剧团,最终遇到了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和他一起创作了音乐剧史上最成功的作品,包括《猫》和《歌剧院魅影》。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遇到了一个懂得观察她,并且帮她找到good的过程。诚然在这个世界我们都是平凡如尘,但是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自己本能或者天生的东西。
当代大部分的父母,总是狭隘地、用单一的维度或标准,去衡量孩子的好坏,觉得他不符合学校的标准就是不对的、不会才艺也不行?考不上好的学校更是不被允许。
很多父母都忽视了孩子本身的闪光点,急切地督促孩子去达成这个世俗所谓的成功。
我们如何自洽,其实很重要。
在亲子关系上,很多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给了孩子很多的爱,觉得骂他是为了他好,但这其实,给孩子平添了很多的枷锁与烦恼。
毕淑敏曾说过,人应该特别珍视自己的本来面目,接受不可更改的部分。其实父母在审视自己时候,去试着发现自己经常指责孩子的问题里,是不是有一部分是你自己不能接纳自己的部分。
其实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中,很多人都试图改变对方,但是结果常常差强人意,生活更是被搅动的一地鸡毛。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亲子关系中同样,也要试着接纳孩子的成长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然后,你才会去发现孩子的热爱,欣赏或者认同他们喜欢的事物。当你认同或者欣赏孩子热爱的东西时,你才会有可能在孩子遭遇挫折、想要放弃时,才能给予孩子一臂之力。
在谷爱凌和苏翊鸣的成长中,发现他们之所以热爱滑雪,是因为父母带给他们的,他们的父母都鼓励孩子去热爱、去坚持,而不是你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诚然,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那么作为普通的家庭出身的我们,孩子热爱的运动或者兴趣还算简单,但是怎么帮助孩子坚持呢?
这里,我不得不分享,曾经采访过一个学员小K的妈妈,这是一个妈妈善用共情,来帮助孩子坚持的故事。
小K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无疑是最优秀的那种学生,他的独立自律,适应能力极强。但是即便老师眼中的完美学生,也会有过想要放弃爱好的时候。
小K特别喜欢滑冰,每个周末都会抽出半天去参加训练,但是有天,小K突然跟妈妈不想去了。他的妈妈没有强迫,也没有想各种策略、办法说服孩子必须要去。更没有直接问,你为什么不想去了?而是自言自语式地把想问的问题抛出来。
她当时的原话是:“哦,你不想去参加训练了。”
紧接着小K就说:是啊,那个教练好凶啊!他老是说我。
接下来小K的妈妈说:“实际上你还是想滑冰的,只是不希望老师对你要求太高是不是?”
小K说:“是呀”
然后小K的妈妈说:“今天不请教练了,我们自己上冰练习吧!”
小K的妈妈和他一起练习的时,理性的分析教练对他的建议,并且让小K明白教练建议的原因。
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游戏力中也提到过,如果你想要孩子认同你的某一观点,就要先和他建立良好的联结。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促成他有想要放弃的念头,我觉得作为父母,我们要先按孩子的需求,让他把兴趣慢慢地找回来,而不是痛苦地练下去,这种调节孩子情绪,寻找自我的方式很重要。
在节目中,陈佩斯分享到,他当年急流勇退,离开名利场后隐居世外桃源,感叹道:什么都不如自由。他在大自然中收获了宁静,找回了自我。
其实我们当代人被很多的枷锁束缚着、裹挟着,鸡娃、学区、教育焦虑、别人的看法,放弃真实需求和自我。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我明明学了那么多的技巧、方式方法,但是我为什么每次看到孩子懒散、拖拉、考不好、叛逆时,秒回原来的状态,唠叨、指责、甚至暴怒。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听过那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
我想,这里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在学习各式各样的亲子沟通大法的时,没有自我的成长,自我的成长其实跟武功修炼中的心法一样,它是修心的大法。
格斗运动员张伟丽一样,在节目里分享了,她被人夺走金腰带经历,还讲到自己被网暴,导致一度想要放弃使用手机。
但是她的教练拒绝了,讲到:“你不是一个活在真空状态下的人,你必须得去接受,无非两种人,好的和不好的,说你好的和说你不好的,无所谓,你不要去在意。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当张伟丽想要用训练来帮助自己迅速进入状态时,她的教练拒绝了,并对她说:“只有平静地接受了,你才是一个更强大的人,不能假接受,憋着一口气去打比赛。”
这对于我们父母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记得前段时间,我闺蜜,在我的劝导下,决定给她的女儿5天的自由时间,其实这五天也只是把女儿放在奶奶家完全不管。她还发微信告诉我:我要看看,我这次完全不管,她能把功课完成的怎么样?
我给她的回复是,能完成40%就说明,你女儿很厉害了。并且解释道:此前她被你管控的那么严格,对你的催促也产生了依赖,你这样突然的放手,肯定会让她反弹,而你要接受这种反弹。
其实很多父母,在学习了一个新的方法的时候,然后就心里憋着一口气,我要试试看这个方法有没有效果,完全不去思考自己以及孩子当下的状态。
亲子关系上的很多事情,父母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答案,有了体验后再去对待孩子就会不一样,如果我们完全不去看自己,不去认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那你就不会很好地把同理心、共情、非暴力沟通用在孩子身上。
每个人都要先学会与自己相处,然后才会接纳一切的力量,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课。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