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宋佳:女儿说恨我,除了血缘,我与你无关!
01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求您别管我了,您以前不管我,我也活得好好的”。

这是热播剧《人世间》中的一幕:
因为女儿冯玥成绩下降,妈妈周蓉责备了女儿几句,冯玥却歇斯底里地大喊。
电视剧《人世间》,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兄妹三人在平凡的岁月中相互扶持的故事。
这部剧除了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治愈之外,
剧中周蓉的女儿自私任性的冯玥也让人恨得牙痒痒的。
冯玥因为从小和父母分居两地而不亲近。
她逐渐习惯了舅妈郑娟的照顾,对亲妈周蓉亲情淡漠。
周蓉刚要开口和冯玥说话,冯玥却借口作业多将自己关在了房间里;
冯玥作文得了全市第一名,
本应欢欢喜喜告诉妈妈,但她却不愿告诉妈妈周蓉;

冯玥要全家人等着让她看完电视再照全家福。
妈妈周蓉很生气地关掉了电视。
冯玥却认为是妈妈故意找茬。
因为自己的事情没有告诉妈妈,让她在家长会上没有面子。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责怪冯玥自私,不懂事,太不讨喜了,
不仅不听妈妈的话,还非常排斥妈妈。
冯玥在和表哥的谈话中哭着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和父母没有爱,只有血缘上的关系,以后我要有孩子了,就是再苦再难,我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长期的分离,让冯玥没有安全感。
她在作文里把妈妈夸得像花朵一样,是因为她内心极度自卑。
她想让同学们知道,她有一个优秀的妈妈。

每一个跟父母不亲的孩子,都绝望过10000次。
没有无怨无故的“恨”。
亲子之间最致命的痛,莫过于本应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02
缺乏父母的陪伴,
内心都有一个黑洞
很多父母都会抱怨孩子和自己不亲。
他们可曾想过是他们错过了亲子培养关系的关键时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安全感,几乎来自于童年时父母的陪伴质量。
生命早期的陪伴,决定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否是安全的。


生命早期的陪伴,决定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否是安全的。
知乎上有个话题:
童年父母陪伴的缺失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
有一个高赞回答,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最直观的影响是:
抗压能力差,缺乏安全感,心理脆弱,永远只依赖自己,不轻易寄希望于别人。
答主名叫Christy,是一位留守儿童。
小学二年级时,他的父母外出工作,奶奶一直带着他。
从他8岁到18岁,父母除了每年春节回一次家,几乎在他的生活中是缺失的。
他知道父母在外边很辛苦,从小就很懂事,不想让父母多操心。
当他成绩下滑被爸爸训斥的时候,他内心就会特别委屈,会埋怨父母为什么不在他身边陪他长大。
即使现在已经工作了,和父母也每周保持电话联系,但是却和父母很难亲密起来。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有一种无以名状的孤独感,觉得自己像世上的浮萍,无依无靠。

依恋关系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父母和孩子建立起了依恋关系,孩子就会觉得外界是安全的,孩子就会鼓起勇气向外部世界探索。
研究表明:
早期依恋缺失,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会形成性格的缺陷,将来还会遭遇更多的困难和痛苦体验。
早期依恋缺失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陷入长期的对抗之中,容易自卑、敏感、焦虑、情商低、人际关系差、抗压能力差;
在向外界寻求情感补偿容易叛逆、早恋、误入歧途;
孩子长大后可能不太容易信任他人,安全感缺失,很难投入到亲密的情感关系中;
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关注自己,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价值,陷入缺爱缺关注的焦虑痛苦中。
我的一个朋友,从小被父母寄养在外婆家。
直到上初中的时候,父母才把她接回来。
长大后,她很难摆脱童年阴影。
那种深深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折磨得她经常情绪崩溃。
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爱,父母小时候才会遗弃她。
孩子的孤单,就是像潜入海底,被黑暗和孤单,吞噬着,找不到前行的灯。
陪伴的缺失,让原本温馨的家,成了伤害孩子最锋利的利器。
03
孩子的失望积攒够了,
就会对父母抽离情感
父母本应是孩子最亲的人,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
孩子和父母渐行渐远其实是被父母逼的。
父母缺乏陪伴,对孩子情感忽视,就像一把钝刀一样磨在孩子的身上。
失望是慢慢积攒的。
当失望积攒够了,孩子心就逐渐冰冷,不再对父母抱有期望了。
孩子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情感回应,就会觉得父母是不值得信赖的,久而久之,就关闭了对父母的情感闸门。
综艺节目《畅所欲言》中,一个男孩因为妈妈对多病的哥哥倾入全部的爱,而他从小很少得到妈妈的爱。
十几岁就独自离开家,过年也不愿回家,遇事也不愿告诉妈妈。
遇到妈妈,总是躲得远远的。
他内心怨妈妈不爱他,因为没有在妈妈这里得到过爱。
他不再渴望妈妈的爱,和妈妈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孩子对父母有着天然的依恋,孩子是怎么慢慢地对父母封闭自己的?
很多时候是父母亲手毁掉了亲子之间的亲密感。
孩子渴望被关注,却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孩子会产生挫败感。
为了防止自己受伤,孩子不得不开启自我防御的机制,逐渐对父母关上心门。
我们在责怪孩子和对父母不亲的同时,是否反思过孩子宁愿默默忍受崩溃,心里究竟藏了多少委屈?
失望都是被一点点累积下来的,形成一道道疤痕。
孩子心里的那道伤痕无法修复,会伴随孩子一辈子。
04
爱与陪伴,
才是孩子幸福的底色
教育子女并不是只是给孩子提供物质,管孩子吃饱,管孩子穿暖。
养育孩子,父母的爱和陪伴才是孩子最丰沛的心理营养。
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呢?
01、陪伴的时候以孩子的需求为主
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往往是不一样的。
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以孩子的需求为主,就是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做孩子喜欢的事情。
比如孩子喜欢玩游戏,家长觉得无聊,不愿意玩,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会把童心拿出来陪孩子一起疯;
孩子喜欢踢足球,家长就应该陪着去踢球。
02、陪伴的时候注重情绪投入
深圳有一位爸爸,女儿正在上初一,每天放学后和女儿一起交流。
爸爸还戒掉了网游,追剧,刷视频,棋牌酒友,就为了一心一意陪女儿学习。
在爸爸的用心陪伴下,女儿的成绩有了飞速的进步。

有效地陪伴不仅要花时间,还要花心思,高质量的陪伴是身心都在的,是专注的。
不能一边陪孩子,一边做自己的事情,回微信或者打电话。
03、没法陪伴的时候,也要与孩子建立好链接
成都一位妈妈,不希望出差时缺失对孩子的陪伴。
每次出差都会给儿子写信,四年多时间竟然写了近一百封信,希望儿子通过书信感受到妈妈的爱。

孩子的成长是有有效期的。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无数父母因为不得已的原因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可以用特殊的方式陪伴孩子。
比如写信、视频、电话,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没有办法时刻陪着他,但父母从未停止爱他。
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一条单行线。
童年的陪伴是孩子幸福的源头,把陪伴和爱落实到生活的琐碎里。
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孩子行走时间的底气,也是孩子走向广阔世界最丰盈的勇气来源。
作者简介:静夜听风,自由撰稿人,家庭教育及心理学爱好者,专注分享育儿知识。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