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看了这电影,网友:好孩子的叛逆,更吓人
文 | 李耳耳
前不久,皮克斯与迪士尼合作的电影《青春变形记》上映了。
华裔女导演石之予执导,豆瓣评分8.2,评论区一句“大概只有东亚家庭的孩子才能共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辜负母亲道歉”,获得上千人赞同。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变形”的故事。
13岁女孩美美在月经初潮时,突然获得了祖传的变身能力。每当她情绪激动,感到亢奋、愤怒、悲伤、压抑时,就会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小熊猫。
电影描绘了美美变身后遇到的各种麻烦事,以及父母的应对方式。在种种冲突之下探讨了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看似和睦、实则紧张的关系。
这些看似脑洞大开的情节,本质都直指一个问题:
如果你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突然变成了一只邋遢、暴躁的小熊猫,你还会一如既往地爱ta吗?
01
完美家庭,也逃不过青春期战斗
美美是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
她成绩优秀,不需要妈妈督促,就会自觉地完成作业。满分试卷和各项奖牌,更是塞满了书包。
她乖巧懂事,妈妈经营着一家祠堂,当朋友邀请她放学后去唱K时,她会立马拒绝,回家帮妈妈打扫卫生,招揽客人。
美美的成就,离不开妈妈的教导。她的妈妈,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式家长”。
她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孩子,近乎完美地照料着美美的起居生活。
然而,“近乎完美”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密不透风”。她必须保证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才能安心。
美美放学晚回家了十分钟,她立马追问到底:“怎么了?你受伤了吗?饿了吗?”
刚看到女儿的满分试卷,就为女儿规划好了未来职业:“今天是优秀学生,明天就是联合国秘书长。”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美美极有可能成为妈妈期望中的样子。
可现实是,养育孩子,处处都是“意外”。
进入青春期后,美美的内心开始躁动。在妈妈面前,她依然是乖乖女,可一脱离妈妈的视线,她就变成了另一个样子。
她疯狂迷恋一个男子偶像组合,并在懵懂中期待一场恋爱。她暗恋的对象甚至不是学霸校草,而仅仅是一个气质痞帅的便利店收银员。
然而,青春期女孩的奇思妙想,在妈妈眼中却是“误入歧途”。
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发现了美美的日记本。她立马拽着女儿到便利店,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无辜的收银员大骂一顿。
而美美小心翼翼地试探妈妈对男子偶像组合的看法时,得到的回应却是:“为什么会有人喜欢他们?”
在面对崇拜的偶像被否定,隐秘的幻想被羞辱的境况时,美美没有丝毫想要辩驳的勇气。
当惯了完美女孩的她,习惯性地将内心的躁动和欲望强压下去,并一边又一边地谴责自己:“你是她的骄傲和快乐,不要让她失望。”
自责、羞愧、纠结、痴迷……在数不清的情绪拉扯下,美美终于爆发了。
她在噩梦中迎来了初潮,醒来后变成了一只巨大的小熊猫。
这是她们家族的诅咒。女孩初潮来临后,只要情绪剧烈起伏,就会变形。
妈妈说,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在下一个红月之夜举行神秘古老的仪式,将代表叛逆的小熊猫永远封印在体内。
仪式完成后,美美将会重新变成完美女孩,回到原本的人生轨道。
妈妈做足了所有准备,但她却忘了问美美:“你愿意封印小熊猫吗?”
02
与青春期孩子斗智斗勇
也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
当妈妈把小熊猫视为诅咒时,美美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好处。
她靠着好朋友的关心和鼓励学会了控制情绪,能来去自如地变身。
因为毛茸茸的外形,她在学校里成为了风云人物。女孩们满眼星星地将头埋在她的绒毛里,男孩们则争着骑在她的身上。
她喜欢的偶像组合马上就要来她所在的城市开演唱会,她甚至能利用制作周边、合影留念等方式,为自己和好朋友赚到门票钱。
这时,她过上了一种割裂的生活。
白天在学校里,她将考试、作业抛之脑后,和朋友们尽情狂欢,实现追星的梦想;
晚上在妈妈前,她小心翼翼地藏起自己的快乐和秘密,扮演着完美女孩。每当去参加派对,她都会撒谎说自己去上数学竞赛班。
红月马上就要到了,这是所有青春期孩子都会经历的抉择:是顺从还是反叛?是以家人为重,还是追求自我?
爸爸一句话,点醒了美美:“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有些是乱七八糟的。重点不在于推开不好的东西,而是给它腾出空间,和它共存。”
父母总会下意识地认为,不受自己掌控的孩子,一定会走上歪路;不听自己教导的孩子,未来一定后悔万分。
可孩子的世界广袤无比,她们不需要做出“二选一”的抉择,只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拓展自己的能力,就能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美美最终决定保留自我,不完成仪式。
遗憾的是,这一举动,直接激怒了妈妈。
影片中设计了穿越的情节,让美美看到了三十年前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妈妈。
原来,妈妈也曾是个叛逆小孩。她为了心爱的男孩,不惜和外婆决裂。
但最终,在重重压力之下,她还是选择了家庭,藏起自己的喜怒哀乐,尽职地做一个好女儿。
甚至在成为妈妈后,她身上仍然烙印着青春期的伤痕。只要一接到外婆的电话,她就慌张得手忙脚乱,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被挑刺。
从前,妈妈以为这样是正常的,女人就该将家庭放在第一位。
如今,看到了女儿的反抗和呐喊,她才意识到所谓的“完美”,不过是一个无形的牢笼。
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只有接纳自己内心的真实欲望,才能真正接纳孩子。
影片的最后,妈妈对美美道歉:“你努力让所有人开心,但唯独对自己太苛刻。如果这是我教你的,对不起。”
影片中的“变形”,是对青春期内心撕裂的隐喻。一边孩子蓬勃生长的自我意识,一边是中国式家庭完美主义下的自我压抑。
当我们斥责孩子“学坏了、叛逆了”的时候,孩子内心其实正在经历一场不为人知的、激烈的挣扎。
学会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是父母必修的课程。
03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看似叛逆的青春期孩子,其实最在意父母的爱。
一次矛盾中,美美难过地问朋友:“我们一直表现得那么好,如果这样他们(父母)都不愿意信任我们,那我们为什么要表现得那么好呢?”
爱是尊重,而不是服从。
尊重是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放手,服从是密不透风的控制。
我理解父母会怀念过去与孩子亲密无间的时刻,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正如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在中国式家庭里,比孩子更需要“长大”的,其实是家长。
我们不应该靠着“完美孩子”来实现自我价值,而应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治愈内心的小孩。
换位思考,疗愈自己

尊重孩子的边界,不过度控制

给孩子选择的余地,学会引导
04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