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庭都有这3个特征,尤其第二个对孩子非常重要!
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我想应该是彼此依靠取暖,又不越界的状态吧。
最近看到一个00后姑娘的家庭故事,对家庭存在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感受。
00后肖瑶,是个温暖又聪慧的女孩,她为自己的家人专门策划了一个“家庭展览会”。
为了更好地让家人参与,她精心制作物料、打印、布置,最终的展览会地点定在自己的家里,总共有五个展区:人生时钟,家庭大事件,小时候做过的梦,温暖的叮嘱,一整面照片回忆墙。

起初妈妈有些不好意思,但她却是第一个分享自己的人生重要时刻。
她画了这样一幅画:三年没见了的弟弟,回国后去自己上班的学校接她,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妈妈对家人的想念,如此刻骨铭心。
接着奶奶分享的是一封信,主题《难忘的一天》:
“今天我们所有人聚在一起,
这是以前从来不敢想的,
因为过了一辈子的苦日子。
孙女策划这个活动,也是我完全没有猜想到的,
她也一直担心能不能办成,我觉得一定要支持她。”

爸爸的分享让她非常意外。爸爸说,自己一辈子没有低谷,但有四个高光是一辈子会记得的:1977年到农村劳动一年,1987年南下佛山,1993年认识老婆,2000年女儿出生。
也是这个瞬间,肖瑶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存在、妈妈的存在,是爸爸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
从来不表达情感的爸爸,竟然亲口说出这些让她心头一暖的话。
借这个家庭展览会,一家人深埋在内心的故事,原来是如此的动人。
一个幸福的家庭,彼此倾听内心的想法,互相尊重,在情感依赖中感受家的温暖,在守住边界中体会自由宽松的愉悦感。
一个家庭,把日子越过越好,孩子成长有越来越多的惊喜,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及时、积极地回应孩子
很多家庭的矛盾层出不穷,氛围让人窒息,原因可能就是有太多的忽视与冷漠,少了一份理解和回应。
当孩子向你分享他的趣事时,你着急回应“好了好了,知道了!”;
当孩子想参与大人的聊天时,你不耐烦地说“说了你也不懂”;
当孩子通过调皮任性寻求你的关注时,你怒吼“你这么不听话,妈妈不想理你了。”
……
这些没有温度、带有偏见的回应,一句句像针扎在孩子的心上。
孩子从父母那里长时间地得不到回应,就会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不再信任父母,也不会向他们诉说心事。
心理学家荣格说:“孤独并不是因为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无法将自己最重要的感受和他人交流。”
一个家,有了积极的互动,爱的流动才变得有温度。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当自己的表达有了重要他人的回应,再苦涩的生活都会有了期待。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控制欲强的父母,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
只有尊重孩子,给他们必要的自由权,才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作家刘墉,培养出一对名校儿女,在育儿上之所以成为典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孩子保持了良好的边界感。

儿子刘轩青春期时,他主动给儿子的房间装上门闩,允许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维护孩子的隐私和尊严。
在他的培养下,儿子刘轩一路考取了有“小哈佛”之称的史岱文森高中、茱莉亚音乐学院、哈佛大学。
女儿性格洒脱,爱美爱自由,有些行为在大家长眼里有点“出格”,但刘墉没有强加干涉,而是尊重个性,善意提醒——
她穿露脐装没关系,着凉了自然就知道要多穿点;
熬夜开party,那就熬吧,等第二天精神萎靡,她自然就知道要早点睡了。
他对女儿有充分的自信,相信她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过多的干涉,往往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各项能力的延展。

正因为有爸爸无条件的信任与包容,女儿才能自由地享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一路高歌。从小到大成绩全A,14岁获得美国总统奖,18岁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
尊重边界,懂得放手,适当引导,才是给孩子内驱力助攻的策略。
心理学大师米纽庆说过:好家庭就是具备修复能力的家庭。
因为每个家庭都会有冲突,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它们,彼此互相理解,更加深爱对方,那么这个家庭也是好家庭。
幸福的家庭,遇事不较劲,有事好解决。夫妻之间和睦相处,有争论,但不恶语相向。有矛盾,但没有隔夜仇。这才是给孩子做了好榜样。
正如谢楠在《幸福三重奏》中所言:
孩子能够受到的最好的爱的教育,就是你的父母是相爱的,所以我觉得两个人一定要相处,一定要是爱的。
爱是一种情感上的流动,孩子能够感受到,他会在这个爱里边,得到一种安全感。

作家叶兆言的女儿叶子曾说:“父亲对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爱我的母亲。”
一天晚上,叶子和母亲吵架,把母亲气得夺门而出。父亲衣服都没来得及换,拿着钥匙匆匆追了出去。
父亲火急火燎的锁门声,下楼时匆忙的脚步声,让叶子一辈子都忘不了。父亲对母亲的爱,让她感受到最纯真的爱,也让她更有安全感。

这也许就是爱的传承。没有比父母相爱更好的爱情模板,也没有比父母彼此尊重更好的婚恋观了。
一个不断付出爱和尊重,保持边界感,勇于家庭责任的家,是孩子一生的底气。爱与守护,足以抵挡一切风风雨雨!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