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100多项活动都“从娃娃抓起”,确定娃娃不会被“抓”坏?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陆续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试图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在一定程度上,这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若各个部门都拿着文件、扛着大旗,以“积极响应上级要求”为名,通过各种渠道,把自己的一摊工作挤进课表,甚至对学校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校园的负担必然日益繁重,孩子们也将疲于应付。
当下,各种进校园活动仍在不断加码,似乎成了一些地方重视某项工作的标配。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校园真的是想进就能进?进校园的标准又该由谁来制定?
“从娃娃抓起”成了一把万能钥匙
家长准备原材料、幼儿园老师画好图形、大班的孩子颤颤巍巍地拿着针,多方“努力”之下,一件刺绣作品诞生。这是记者在广东某幼儿园采访非遗进校园时偶遇的场景。幼儿园为了开展学前刺绣这门特色课程,让孩子们从3岁开始学习刺绣,并要求每个老师都要掌握刺绣技能。
教育界人士认为,有些活动、项目进校园确有必要。广州中黄外国语小学副校长李春说,教育有很重要的职能,就是将“种子埋下去”,让孩子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如今各个部门对教育都有要求,如环保意识、医学常识、自救知识等,客观上反映了政府、公众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在不断提高。
但过多过滥的进校园活动则让不少学校头疼。江苏一位教育工作者顾志刚向记者历数自己接待过的奇葩项目:文明养犬知识普及巡回宣讲、秸秆禁烧系列活动、防范金融诈骗知识竞赛……“每个部门都有工作要开展,都有文件要落实,学校好抓、孩子听话,于是‘从娃娃抓起’就成了一把万能钥匙。”
“我们常常要面对不同部门扛着大旗,要求让某项工作进教材、进课堂。”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2000年到2016年,教育部统计各相关部门印发文件或明确要求加强的专题教育有100多项。杭州某区教育局的不完全统计显示,3年来接到各种与教育无关的临时任务多达188件。
9月15日全民国防教育日和全国科普日,孩子们看完科普展再了解国防知识。9月8日世界急救日,医护人员带领学生练习自救和护救。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和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孩子们先跟牙医学口腔知识,再听志愿者宣讲道德常识。9月16日国际臭氧保护日,小学生要关心南极臭氧空洞。
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孩子们要学习如何变废为宝。10月15日全球洗手日,萌娃们跟医生学习如何正确洗手。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幼儿园小朋友开始学习如何节约粮食。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孩子要接受心理咨询。9月27日世界海事日,孩子们要了解海洋环保知识。
另外,足球、武术、戏曲、民乐民俗、非遗、高雅艺术、垃圾分类、防暴反恐、绿色上网、交通安全、防灾减灾、爱护鸟类、税收宣传、防范性侵、气象科普、节约用水等活动,都在轰轰烈烈地走进校园。
尊重教育规律,杜绝形式主义
“从娃娃抓起”或许并没有错,但过多过滥、违背教育规律的进校园活动,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据了解,2017年,教育部出台《综合活动实践课程指导纲要》,分类型、分学段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并对活动目标、内容、方式等做了简要说明。这是针对一些学校感到活动类课程设计难度较大,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的现状,提供的基本活动示例,不是要求学校“照单全收”。
实际上,各种行政部门的工作进校园,有的并不合理,是任意扩大自己的行政权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应该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政府是管理者,学校是办学者,学校办学效果应由社会来评价。
同时,要允许学校有不同的做法,少下刚性指标,不搞一刀切。南京夫子庙小学党总支书记高小丽认为,传统戏曲“进校园”目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要会唱,而是要传承传统文化。围绕这样的目的,应允许各个学校有不同的做法。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方海光建议,全社会普及要分层次,有些宣传引导,可以通过家庭、社区渗透到孩子身上,不必要重复覆盖。
媒体也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北京晨报指出:有关方面把任务“转发”下去,其实只是一种习惯思路,他们关心的不是活动效果,而是活动有没有影响,能不能形成视频、图片和文字,向上级汇报能不能有话可说。
华声在线认为:避免“从娃娃抓起”变成“万能钥匙”,还需进一步理顺行政、教育、学校三者的关系,杜绝行政任务一股脑地强加于教育,杜绝教育任务一刀切地强加于学校。
小编以为,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最后只能变成形式主义从娃娃抓起。厘清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和关系,给学校和老师减负,教育的减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