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是对教育者的全方位挑战。在2019年举行的全国第五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中,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发表了一篇演讲,提出教育者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认知升级,本文根据演讲稿编辑而成。(“第一教育”获得授权发布)

两年前,企业家傅盛的认知三部曲红遍网络。其中有一些观点警醒很多人,如:人与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成长就是认知升级;管理就是认知管理;战略就是格局+破局......
傅盛说,世界上有四种人:第一种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种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种人知道自己知道;第四种人不知道自己知道。第一种人自以为是,95%的人属于此类,第二种人谨慎敬畏,人群中约占4%,第三种人成竹在胸,占0.9%,第四种人大巧若拙,只占约0.1%。认知的最高境界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这类人有空杯心态,明明很厉害,却态度谦卑,善于反省。认知升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年高三学生毕业典礼,按惯例校长总要给学生一些忠告,今年我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我解释说,字面上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仁慈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畏惧。而我的理解是,人这一生要面对很多的事情,有些事能改变,有些事不能改变。对于不能够改变的事情努力去改变它,不忧虑,叫做仁;对于能够改变的事情努力去改变它,不畏惧,叫做勇;而能够正确区分这两者,不疑惑,叫做智。仁很难,勇很难,智更难。不断地进行认知升级,就能做到智。今天我想跟大家谈两个方面的认知升级。第一个是洞察,第二个是弹性思维。
洞 察
2019年3月5日,一位中国著名企业家去世,马云曾说,“我很佩服他,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是烟草大王褚时健,2002年在74岁高龄重新创业,10年磨一剑,2012年,“褚橙”一炮而红。

褚时健的成功并非偶然,他有深邃的思想,我最近读到他的一段话:入一行,先别惦记着能赚钱,先学着让自己值钱。没有哪个行业的钱是好赚的。
赚不到钱,赚知识;赚不到知识,赚经历;赚不到经历,赚阅历;以上都赚到了就不可能赚不到钱。让人迷茫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该拼搏的年纪,却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讲出这种话的人,必有深刻的洞察力。
求 导
一个物体在运动,它的位置在变,但是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物体是匀速运动,则速度不变。如果是垂直下落的运动,速度也在变,此时不变的是速度的变化率,也称为加速度。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我们中学时都学过,用小写字母g来表示。能发现速度的变化速度是不变的,这就需要洞察。高等数学有一个概念,叫求导,一阶求导,二阶求导,一个运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而变化,对时间一次求导得到速度,二次求导得到加速度。复杂的物理现象通过求导,其深层次的机理就会被揭开。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求导的思维,以抽丝剥茧发现事物的真相。平和学校中层团队每个月都有集体学习活动,前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的是《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一书。这本书列举了26种经过科学验证的学习法则,我们读了之后,很有收获。可能有人会想,为什么是26种学习法则?英文字母正好是26个,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人真的这么想,恭喜你,你颇有洞察力。这26个学习法则正是以26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来命名的。我一开始注意到这一点,觉得有点不靠谱,很牵强。后来读了全书,发现26种方法很精辟,绝非随意拼凑。这本书的领衔作者施瓦茨教授是斯坦福教育学院院长、学习科学领域专家,曾开设过18门与学习相关的课程,书的内容源自于其在斯坦福开设的一门广受欢迎的经典学习课。之所以呈现出以不同首字母开头的26种方法,我的理解是,方法本身确凿有效,在总结提炼的时候做了表述上的修正,以体现一种形式美。继续思考这26种方法的内在关系,又有不同的排列组合。作者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科学学习地铁图”,图中有8条不同的地铁线路,分别是:发现与探索、概念理解、解决问题、学习动机、记忆、学习技巧、社会参与、技能与表现。26种方法正是26个地铁站点,不同的地铁线路之间又有重复与交叉站点。对于不同的读者,作者还有推荐“搭乘线路”。如果说提炼出以26个英文字母为首字母的学习方法已经令人称奇,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的地铁图则令人拍案叫绝。这便是一种“求导”思维。古代有一个人特别贫穷,但一直供奉道教全真派祖师。吕洞宾被诚意感动,有一天来到他家中,伸出手指指向院中一块石头,石头马上变成亮闪闪的黄金。这个人却表示不要这黄金,吕洞宾以为他品行高尚,不要横财,却不知这人说,我要你点石成金的手指。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吕洞宾厌恶这人贪婪,就消失了。但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说,这个人认知能力强,他看到的不是金子,而是把石头变成金子的手指。这是洞察。在座各位都是教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属于事实与知识层面。应试训练专注于提升学生得出标准化答案获得高分的能力。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是石头,渔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平庸的教师教知识,优秀的教师教方法。那么,卓越的教师教什么呢?教方法背后的那个东西。提炼方法需要很好的思维,对思维求导,也就是对思维进行思维,这就是审辩式思维,也有人称其为元认知。元认知是一种内省、内察,是对自我的深刻认知,我的思维局限在哪里,我的认知逻辑是什么?为什么别人的观点跟我不一样,他们的逻辑和视角又是什么?两者之间的交集在哪里?各自走向又有何不同?用洞察的思维来体会自己的情绪,称之为觉察。碰到一个不讲理的人,我生气了,我觉察到自己的生气,我不禁有点羞愧。对生气的情绪进行求导,得到的是羞愧。我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羞愧?思考这些,会得到很多与自我有关的元认知。
类 比
在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26种学习法中,排第一位的是类比,因为其英文单词是Analogy,首字母为A。在我看来,类比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元认知能力,需要我们对万事万物有很深刻的洞察。我们常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就是一个类比。尽管逻辑不是那么强,但是架不住流传广。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男人追到女孩子之后就变了?下面有一个回答点赞很多:有几个学生考完试还念书的?这回答就是一个类比。但这个类比水平不高,男女之间的婚姻并不是考试,考试是一次性的,婚姻却要维持。这种类比是小聪明,洞察不够。类比是一种高级思维,要求我们抓住本质,忽略细节。本质的东西是什么,需要抽象,需要联想,甚至需要灵光一现的顿悟。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在照相术发明之后,好的画作的标准就不再是画得像,但也不能全然不像,让人摸不清头脑。而是要在似与不似之间,有欲说无言之妙。巴菲特是一个善于用类比的高手,他有一句名言:只有退潮时,你才会知道谁在裸泳。雷军的“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我十六岁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两样东西——女孩和汽车。
如果这时有一个精灵出现在我面前,对我说:‘我会给你想要的那辆车,它明早就会出现在这里,一辆全新的车。我应该会问:‘有什么条件吗?’ 精灵会说:‘只有一个条件。这是你一辈子唯一拥有的一辆车。你要开一辈子。’你猜我会怎么做?我一定会把使用手册反复读五遍,然后把它存在车库里。只要有一点刮痕,我就会立马去修理,因为我不想它生锈坏掉。我会把它当做宝贝一样,毕竟这是要用一辈子的东西。这辆车就相当于是你的身体和头脑。每个人都只有一副身体,一个脑袋,都要使用一辈子。这两样东西要多年使用不是难事,但是一旦你不好好爱惜它们,也许它们40年后就会罢工,就像那辆车一样。我是在说,你现在所做的一切,就决定了你的身体和头脑在使用10年、20年、30年后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回看褚时健那段话,高手间的心有灵犀,就在微微一笑之间。中国古代的老子也是类比高手。例如他说上善若水,因为水有各种美德,水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有一次听一位朋友说管理,他说,人才就是水,只有洼地才能聚住水,因此管理者要谦卑,要有博大的胸襟。我曾听好多人说做人要谦卑,这次却记得最牢。在学习领域我读过的最有洞察的一个类比是:吃草本是牛羊的天性,把牛羊放到草原上他们自然就会吃草。我们现在的教学却是把牛羊集中起来按照队形列好,放牧者讲解吃草的动作要领,分解动作,嘴巴要张到多大的角度,一二三,一起吃。如果牛羊不配合,我们还要使用强制手段,抓住牛羊的嘴巴进行训练。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场景!善于类比的人能够在看起来完全没有关系的事物间建立连接。当代科学作家戴维▪爱泼斯坦在新出版的《范围》一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以下六件事,给它们分类:如果能看出来1、3、5是经济问题,4、6是生理问题,2是经济问题,这是按照学科分类。极少数人将1和2、3和4、5和6分为三类,1和2都是正反馈现象,3和4是负反馈现象,5和6则是连锁信号传递。这种分类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非一般人所能为。
敏 感 度
医学上把疼痛分为12级,第1级为蚊子叮咬,第12级为妇女分娩。有些人对疼痛特别敏感,打个针就痛的不得了,叫个不停。有些人胳膊刮破了,流血了,却浑然不知。
有人的听力特别好。手机里的音频课程正常语速比较慢,我常常把倍速调高,通常用1.5倍听,然而少数人能用3倍甚至5倍依然听得清楚。敏感度是一种感受,色盲的人颜色分不清楚,普通人能分辨出赤橙黄绿青蓝紫,有人却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仅红色,就能分辨出不下十种,如大红、朱红、嫣红、深红、水红、橘红、杏红、粉红、桃红、玫瑰红、土红、铁锈红、橙红、猩红等。这就是颜色分辨的二阶导数。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有一个著名的公式:知识=体验×敏感度。赫拉利自己举了一个例子,他之前喝茶喜欢加糖,后来发现糖把茶叶的味道盖掉了,于是就减少糖,而用心体会茶的味道。于是他对茶越来越敏感,能分辨出不同茶之间的细微差别,最后发现他最喜欢的一种茶是中国四川雅安产的熊猫粪茶,这是用熊猫粪做肥料种植的一种茶。赫拉利说,之前如果喝一杯用明朝茶碗盛装的熊猫粪茶,他也没觉得跟用纸杯装的袋泡茶有什么不同,但经过训练,他对茶的分辨能力变得异常灵敏。
我小时候乘大人不在家,偷偷喝藏在橱柜里的一瓶葡萄酒。只喝了一口,就吐出来。我以为是葡萄味,其实是酒,酒于我而言太难喝了。长大后我对酒没有任何兴趣,以至于有人拿珍藏的名贵葡萄酒给我喝,说上万元一瓶,我说算了,对我来说味道都一样。那些品茶师、品酒师乃至美食家,都是在味觉方面敏感度极高的人,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本领。同样的,在各领域的专家,都是敏感度达到至少二阶导数的人。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本质上是敏感度的比拼。外行说好,内行把好又分为十个不同的等级。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第一夫人,她有一句名言:伟大的头脑谈论想法,中等的头脑谈论事件,弱小的头脑谈论人。后来有人解读说这三种人分别是‘让事情发生的人,看着事情发生的人,和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人’。
和其他行业一样,教育领域的突破也需要敏感度高的人,他们见微知著,洞若观火,他们了解每一个细节,看清每一个趋势。知道何时按兵不动,何时顺势而为。而不是人云亦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有些人做了一辈子教师,实际上是教育的门外汉;有些人只干了几年,便已直入殿堂。有些人一辈子不断精进,不断超越;有些人25岁死,75岁埋。
弹 性 思 维
第一种认知升级是洞察,是降维,第二种认知升级叫弹性思维,它是另一个方向,是升维。
问题:将一个球扔出去,如何让它不碰到任何东西,自己弹回来,回到原点?有人的回答很好——向上扔。重力会把它拉回来,就像是碰到什么东西弹回来一样。这种思考方式就是弹性思维,有点像脑筋急转弯。不要小看脑筋急转弯。大多数人的脑筋不会转弯。那些执迷不悟的人,脑中常常只有两条路径,要么对,要么错,要么好,要么坏,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如果说传统思维是两维,弹性思维就是多维。弹性思维是一种升维。一位哲学家准备一个讲演,主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他在认真思考,旁边的儿子却很顽皮,不断捣乱。哲学家拿起手边一本杂志,杂志的封底是一张地图,他把地图撕成碎片,扔给儿子,让他把地图拼完整。他原以为儿子会安静很长时间,没想到半小时不到,儿子就拼好了。他很惊讶,问儿子是如何做到的。儿子说,地图的反面是一个人的头像,他按着头像来拼,地图也就拼好了。哲学家醍醐灌顶,马上开始准备演讲稿,并把演讲主旨确定为:人对了,世界也就对了。
转 危 为 机
一个月之前,我和学校里几位被提拔的中层座谈,我送给他们三句话。
第一句话:努力会有回报。今天大家能够坐在这里,是因为你们都很努力,并且努力得到了肯定,收获了回报。因此今后要继续努力。第二句话: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在学校里,大家都很努力,很多人有苦劳,却不一定有功劳。也有一部分人既有苦劳也有功劳,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机会被提拔,因为努力并不一定带来回报。因此各位要感恩,要以一种谦卑的心态面对未来。第三句话:人总是会被提拔到自己不胜任的岗位上。这句话是管理学中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彼得原理。各位之前的考评都是优秀,然而从今天开始,以往的成就归零,而且很有可能,在新的岗位上,你付出同样的努力,得到的评价却与以往不同。为什么?因为评价标准变了。你是一个技术人才,你把你的长处发挥出来,就能做出很大贡献,你的短板会被掩盖起来。然而当你成为管理者之后,处理的事情会更多,不仅要管自己,还要管他人,带团队,你的短板就会暴露出来。下一步要努力寻找自己的短板,要有空杯心态,从零开始,再出发!我说这番话是有自己的心路历程的。我读大学时,性格非常内向,公共场合不敢开口讲话,进入教育行业之后,就面临非常大的危机。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当初会选择到学校工作?今天想来大约也是一种弹性思维吧。我如果去做技术工作,我的性格弱点不会暴露,但对成长不见得是好事。我当初很痛恨自己的这个性格弱点,选择到学校做教师,也是逼着自己开口,勇于面对他人。大家想想看,一个人能够通过努力,把自己的一个短板变成长板,原来的长板还保留,他是不是比一般人厉害?第一,在舒适区不会有“危”,然而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舒适区。在童话里,王子公主才过幸福的生活。人停留在舒适区,意味着不会成长。不成长,将来一定会迎来更大的“危”。反之,如果一件事情对我们而言是“危”,我们会被迫调动所有的能力与资源来应对,等到转危为安之后,反而经历了洗礼,收获了成长。第二,我们面对的“危”别人也会遇到。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常面临千舟竞发,百舸争流。“危”是关卡,是筛子,少数经过筛选过关的人,方能笑傲群雄。我常常跟团队成员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危机与挑战,要有著名诗人里尔克的心态: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刚开始做校长时,我烦恼的事情之一,是收到家长的投诉邮件。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危”中至少有三个“机”:各位静下来的时候,回想一下最近遇到的一次危机,看其中是否至少蕴含三个机会。
中 国 教 育
我1996年开始教书,在体制内初中教了16年数学,带过好几届毕业班。2012年开始转入国际课程领域,分管学校的高中国际课程部。
一开始很有危机感,却收获了全面成长,对于中西教育的优劣有了比一般人相对深一些的认识。西方教育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然而中国基础教育本身的优势与成就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每年高考结束之后,一面是喜报频传,一面是各种反思。许多人寄希望于教育体制改革,寄希望于中高考改革,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系主任、福布斯中文网专栏作家刘润近期有一篇谈论高考的文章非常精彩。刘润问,高考这样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公平吗?什么是公平?刘润说,就是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刘润举了个例子:妈妈说:你怎么不把东西分给弟弟吃?哥哥说:因为弟弟也没有分给我啊。妈妈说:他不一样,他是弟弟。这就是不公平。妈妈用了两把尺子:用分享丈量哥哥,用独享丈量弟弟。高考公不公平?当然。因为高考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这把尺子就是“分数”。那么为什么不选“素质”,而用“分数”?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公正。什么是公正?就是选“哪一把”尺子来衡量。刘润说,美国大学都是自主招生,每一所学校自己手里拿一把尺。比如哈佛,手上拿着一组套尺:分数这把尺很重要,社会活动这把尺很重要,体育特长这把尺很重要,背景多元化这把尺很重要。当然,家里有钱并愿意捐款这把尺,也很重要。因为捐款有助于学校发展。这把尺很公平,但是却不一定不公正。尽管美国学校竭力做到公正,但远有亚裔学生投诉哈佛招生歧视,近有斯坦福等大学体育特长生招生丑闻。而中国的高考,就相对公正得多,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极大。偏远地区的孩子,哪怕家庭贫困,依然可以不用进补课班,不用学很多其他技能,仅靠几本教材与习题集,通过自身努力考上大学,改变命运。尺子公平公正,如何确保执行?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公开。规则、过程、结果全部公开,必然公正公平。这一点高考也做得很好。这样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已经是可能想出的最好方案了,还要怎么改?事实上,中国的高考制度源自于古代的科举制,我们今天批判科举制,殊不知,科举制为历朝历代选拔了大量的民间人才,多少布衣精英通过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国基础教育为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成就首先是教育的成就,是高考制度的成就。我们自己也受益于此。罗振宇在“得到”有一篇文章,谈到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教育:工业化教育、口传心授的教育以及博雅教育。其中口传心授是古代的师徒制,博雅教育则是很多人向往的素质教育。罗振宇认为,工业化教育最适合培养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然而这三种教育哪一种创新效率最高?答案令人大跌眼镜,是工业化教育。中国过去四十年迅速完成工业化进程,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工业化教育培养出大量合格人才完美契合社会大变革。工业化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学生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当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时,社会形态会发生很大变化。变革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慢慢探索。我认识不少名师,对中国传统教育颇多诟病。这些教师很可贵,他们自己在体制内取得成功,却勇于自我否定,自我反思。另有一些刚刚从事教育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有理想,有热情,痛恨工业化教育。我个人建议还是沉下心来,做出一点成绩再说。当你说视功名钱财如粪土的时候,最好还是在拥有之后。从理论的角度来说,理论比实践重要,而从实践的教育来看,实践比理论重要。最终,我们需要知行合一。
三 个 维 度
弹性思维是一种认知升级,我们至少学会从三个维度来看待事物。
老同学聚会时,时间这个维度就特别明显。大家常说,时间是一把杀猪刀,老同学不复当年青春的容颜。而每个人的命运各异,性格决定命运,机遇亦有不同,只有感叹祸福难料,命运无常。此时来回看当年的教育,也许就有不一样的感悟。一个好老师,至少要有二十年的眼光,要能看得到孩子未来的样子,能做短期无益长期大益的事情。论语里有一个故事,鲁君怠政,不亲自参加祭祀,子贡便打算节省一头羊。孔子知道后,很生气地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这是价值观层面的区别。在不同的价值层面对话,如鸡同鸭讲,对牛弹琴。别人与我们观点不一致,一定要去思考其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与我们的价值观有和区别?传统学校的教师喜欢听话的孩子,那些喜欢提意见、爱折腾的学生常常被认为是“刺头”,但在我眼里,这样的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性思维,我反而很欣赏,为他们创造对话的平台与反映问题的渠道,帮助他们将合理化的建议变成现实。我们下意识认为自己是唯一,因此要学会从自我视角跳转到宇宙视角。站在宇宙的角度,地球不是唯一,太阳系不是唯一。宇宙中的恒星数目比任何海滩上的沙粒都要多。一杯水中的水分子数目,比地球上所有水按杯计算的数目要多,我们刚刚呼吸的一些气体分子,若干年前可能也进入过秦始皇、成吉思汗的肺中。我们是如此渺小,却又是如此封闭。说到底,还是自己想不通,我执心太重。成功了怎么样?失败了又如何?得到了怎么样?失去了又如何?你以为别人很在乎你,其实他们可能根本不以为意。还是那句话,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跳出自己,世界就开阔了。
结 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名言传诵至今,在任何时代都适用。人的大脑从远古进化而来,常常自我矛盾,要想走出困境,需要弹性思维。
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精确又最模糊的语言之一,前两天我被网上流传的一些中文考试给逗乐了。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