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管理企业的方式管理国际部
国际教育网讯:在实验中学《“国际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班”实施方案》的框架下,国际部主任郝智勇建设性地将培养目标拆解为具体易操作的三句话:
学业—好奇心较强,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的主动型学习者;
潜力—自我认知能力较强,敢于挑战自我的成熟型学习者;
责任—社会智能水平较高,甘于充当资源的积极奉献者。
目标拆解开来,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更加具象,实验中学也在探索中,渐渐摸索出了“实验模式”。
扔掉高考指挥棒,用现代企业模式管理国际部
实验中学国际部的管理架构,与众不同。从结构来看,国际部主任下设三个助理(每个助理对一个年级负责),再配两个职员,以及四个学科组。总共几十个人,每个人的责权明确。
国际部主任郝智勇进一步向记者介绍,“这样的结构,没有中间那些累赘无用的环节。我的指令直接就下去了,它不像传统学校有教学处、学生处,这个处那个处的,中间有过渡。我这儿没有过渡。第二点,它还是一种综合管理模式,主任助理他同时担负教育、教学、教务等职能。在传统方式中由不同部门来完成的工作,他都得管。”
对这样的扁平综合管理模式,副校长李晓辉是认可的。“其实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部的概念。学部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教学、德育合二为一了。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两种教育不可能是割裂开的,学科之间不割裂,学习和生活、成长都是不可能割裂的。现在我把它合二为一,教育教学所有的事情就直接下达,层级减少了。”
在扁平综合管理的基础上,郝智勇推崇项目化运营方式,从这一点来看,国际部的管理模式更像一个现代企业。“我们人少,做事反而要多,定岗定员做不到。那我们主要是采取一种项目管理的模式,比如说高一的海外研修,海外浸润式课堂,谁来主导?负责高一的主任助理主导。整个项目的招标、投标、执行、反馈,一系列的工作,都由他主导,相当于项目经理。其他人,包括我,都是他这个项目的成员。他能调动我,他也能调动其他人,我的工作主要是拍板,我只说行或者不行。”
记者私下问起几位国际部的老师:“你们平时是不是特别忙?”老师们会心一笑:“确实非常忙,但我们觉得很开心,因为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学生们一点一点在进步。”
负责高三的主任助理李波老师,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加班,“学校不会有谁非要管着我们,但是我们自己就会来做这些事。”教语文的班主任邢老师也告诉记者,“国际部教育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更贴近素质教育,有更多的创新点值得用心,包括课堂内容的选择,包括活动的设计。像语文课程,在这边没有像其他学校那样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很有成就感。当然,操心的事情也会多一些。”
当记者问到郝智勇,这样独特的管理模式,校方要如何对国际部进行考核时,他狡黠地笑了,“校长怎么考核我,我不知道,那是他要操心的问题。”想了想又补充到,“我觉得办事的话,我这个人的规则意识很强,就是一定要按照规则和制度去办,不做制度和规则以外的事情。”
记者把这个问题也向分管副校长李晓辉提了出来。
记者:你给国际部很大的自主权。他不仅要管教学教务,还要管人管钱。你是怎么考量,敢于给予这么充分的授权?
李晓辉:成立国际部之后,解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授权。为什么叫授权呢?其实也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如果一个校长认为他什么都懂——当然现在的校长一般都是专业出身——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方面都很强的话,就是一个特别危险的事儿。这个学校的高度就会受到校长本人的局限。这个校长如果执行能力特别强,能达到“校长”的高度,就可能让学校止步校长的高度;但是如果你用专业的人,你会发现高度就会超出校长的高度会很多,因为校长也需要学习的过程。所以首先就是要明确授权。授权就是把这个事儿给专业的人来做,这就是“求真”,我们反复提“做真教育,真做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我们曾经一任校长,很多干部都怕他,原因就是一汇报工作,校长就使劲追问,答不出来的时候校长就会批评,挨批评的人就会害怕。很有意思的是,我从来没被批评过,其他人就问,为什么就没训过你?后来我跟他们讲,校长交代你办一件事的时候,其实是他并不了解各种情况,需要从你这了解,他自己也在学习;而当问到你头上的时候你答不出来,或者你的回答不能让他满足,他当然不满意。但有的人挨批评之后,就开始猜测事情之外的因素,不是从问题本身来找答案,而是从猜测校长本人的想法来找答案。这就不是真正做事儿的态度。
所以我说沟通为什么重要呢?这就带来第二个问题,授权归授权,但是授权不代表没有原则。这里边有两个原则,一个是依法依规。国际部是实验中学整体的一部分,比如说教师聘任和薪酬,就得在大的教师聘任和薪酬这个范围里面来做,不能完全突破。第二个就是,原则可不可以突破?可以突破。但突破的权力不在主任,而在校长。这样一来,就把授权的关系理清楚了。
分类分层走班教学,从学生能力出发匹配课程
实验中学国际部的学生们,从高一就享有数理化的分层走班课,英语专修课程的分层分类走班课,以及9-10门极富难度、深度和特色的专修课的分类走班课,如《经济学原理》《世界文学》,其深度达到或超过美国大学头两年的通识课程水平。高一暑假,学生们可以参与“海外浸润式课堂”,选当地大学的AP课程,部分强调体、艺发展的特色课程,以及覆盖美国主要大省多元文化的特色课程。
“夯实基础,培养兴趣,促成养成。这是我们对高一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郝智勇向记者强调,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最重要的一年,“学科基础越坚实、越全面,实际上对后期发展越有帮助。因为它是通过学科的学习,培养一种综合的学习能力和意志品质。我们常常讲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不是喊口号或者开班会就能培养出来的,它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起来的。因此,在高一阶段,国际部的国家学历课程与高考部是完全一样的,主科副科都一样,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供其他的分类、分层走班课程供学生们选择。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
高二学生同样要应对会考,但数学和理化生所使用的教材,已经由国家通行教材替换为校本教材。中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很强,所以以国内高中的要求为基础,把美国SAT2整合进来,形成自己的教材;理化生是缘起于西方的学科,则以美国高中的教学要求为基础,把中国高中的东西整合进来。简言之,哪边的难,就以哪边为基础,确保吸取两边的精华。
此外,文科部分,高二保留行政班,大部分课程开始走班。文科课程从基本的“字词句”层面,大幅提升为文学和文化层面,提供《中国古代文学应用文化》《现代文学》《西方文学》《对比文学》等课程。郝智勇告诉记者,“高二的学生,通常在人文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思考了,只要多接触,他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政治课在高二提升为哲学课,主要讲各流派哲学思想。经济类课包括微观经济、宏观经济、政府政治等。高考部的历史课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史,国际部则新增美国历史。
高三的行政班彻底取消,完全实行走班制,针对“应用型”“学术型”和帮助学生从高三向大学过渡的“过渡型”三种设置课程。
三年当中,国际部的专修课有着与其他诸多学校AP课程非常不同的一点,就是准入标准。在报名的学生当中,哪个能读,哪个可能读不下来,哪个有能力学到这门课程设计时候的初衷,均由学科组的教师们共同商讨决定。由于此类课程有不同难度和深度要求,用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学生的挫败感、教师的混乱以及教育资源的浪费。郝智勇向记者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判断他能够听懂这些课,能够享受这个课,考试能考5分的,我们才让他学。所以,外面人不知道,他们问实验中学AP分数怎么考到那么高的?准入标准发挥了作用,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准入标准的话,说明学生的规划是盲目的,对他整个的学业规划会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围绕上述国家学历课程、AP类专修课程、英语专修课程、创新批判思维课程四大类“课程”,郝智勇和国际部四大学科组还研发出四类辅助“课堂”,“课程和课堂不是一个概念,课程可以在不同的课堂去完成。”四类辅助课堂包括海外浸润式课堂、思辨课堂、研究型课堂、生涯规划课堂(升学指导课堂)。其中,从高一开始贯穿三年高中的18次升学指导课,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实际上,和学生交流不会有任何问题,现在大部分问题都集中在家长这边,”郝智勇苦笑了一下,“学校需要花大力气指导家长,从高一入学就开始向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理念。我们国际部的老师们,平均最少每月就要开一次家长会。”
五年规划:继续蹲苗 做强不做大
记者:国际部会乘着现在这股势头继续扩大规模吗?
李晓辉:我的观点是做强,不做大。原因很简单,它跟高考不一样。中国的高考可以说叫高考工厂,因为它是一个标准流水线。但是国际部关注个体,它一定有规模的限制。所以做强我觉得我们具备实力,做大我觉得没有这个实力。或者说,目前做大就不可能做强。做大就会稀释,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五年之内实验中学的国际部发展非常明确,做强。所谓做强的意思就是现在我们认为自己还不能跟别人比,要跟自己比,我觉得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就是大家在摸索的过程当中。
我是学生物的,生物上有一个叫蹲苗,庄稼长出来的时候,长到一定程度先不要浇水,因为不浇水它的根就会往地下长,它会扎得更深,然后你再浇水它才会长起来。我们国际部,虽然发展有那么几年,表面成绩虽很好,但我觉得也要蹲苗,蹲得更扎实一些。
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我们也没有把最后出国的外在结果作为一个目标,它只是我们需要做的一个表面的目标,内在的最终还是:第一,所有的老师乐于在这个地方工作,不但能够有事业的成就感还有生活的幸福感;第二,所有的学生进来以后不但有现在的幸福感,也有成就感,将来还有幸福感。所以你按这个来做的话你就不单是就这一条路了。因为录了以后会增强幸福感,但幸福感如何持续,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做。
声明: 本文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观点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