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男孩样,女孩样,是定义还是牢笼?

性别、种族、人口
一直都是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关注的对象。
我们各自也以女性或男性的角色生活着。
如果有人要求你用另一种性别身份实现自己,
可能,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拒绝。
刻板印象以隐性的形式左右着大众的思想。
我该如何成为我自己?
如何以一种恰当的形式面对我的性别身份?
所谓的“好男孩”“好女孩”的要求
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好吗?

以参加国际竞赛的契机,深国预的几位同学展开对“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他们围绕“性别刻板印象”的主题,制作了微电影和绘本,希望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危害,鼓励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让我们看看这群Z世代年轻人,如何向性别偏见Say No !
微电影以“性别刻板印象”为题,讲述了“与众不同”的男生、女生们所经历的性别暴力。影片旨在通过一系列现象鼓励观众勇敢坚持自我、破除性别偏见。作品由深国预中文老师Eva Fan担任指导,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完成。
微电影一上线,就受到热议。这群高中生细腻的洞察力、犀利的语言和创新的视角,引发广大网友的共鸣与思考。




△图为b站网友评论
学生感言
通过我们小队的行动,我们希望可以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人发展带来的限制。也希望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意识到这个现象的存在,避免无意识地成为从中的施暴者。
——Phoebe Li
希望大家能明白属于你自己的权利永远是你的,找到自己灵魂的自由,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Grace Chen
我希望我们的行动可以在校内乃至社会中能激荡起一点点水花,为校园环境多元化的建设贡献出微薄之力。从个人角度而言,我也希望和队员们的友情可以在项目完成后也得以延续,这将是我学习生活中珍贵的一笔。
——Sharon Qu
老师寄语
这个项目对于学生批判地、灵活地探究社会现象并参与其中有很高的要求,这同时是一种机遇,打破了所谓“校园象牙塔”对学生的禁锢。
通过几个月的项目研究、产品制作等过程,孩子们没少被“泼冷水”,但好在大家都越挫越勇,渐渐地也就找到了所谓的课堂研究的方法。今天的一切成果都是他们不懈努力得来的,不论是圣诞假期还是寒假大家都没有松懈,这也是项目课题作为比赛对大家的推动作用。这次赛事后,希望他们及其他同学也能更审慎地面对社会现象,保持不断探究的好奇。
——Eva Fan老师
·上下滑动查看学生绘本作品·




“我不喜欢一些言论,总是说我们女孩子在运动方面不及男生。我也不喜欢外界总告诉我化妆多重要,像一个女孩多重要。我就是我自己,不行吗?”
“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平等对于我们来说是重要的,性别平等也是。”
总有声音想要定义“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但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身份”,找到自我认同和社会间的平衡。当个人的声音被湮没时,世界便不再多彩。从青少年时开始,不向身份失语妥协。无论男女,没有人需要向刻板印象妥协,就像没有人需要通过他人之口证明自己一样。
让我们一起创造和谐包容的性别文化氛围,不再踏入性别的桎梏。
如果你也曾遭遇过性别刻板印象
如果你想对这群热血的孩子表达支持
请将这篇文章传递给更多人。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