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女儿被卖,她主动把自己卖给人贩,开始了一场飓风营救……

一位母亲的
飓风营救
这场母亲版的“飓风营救”要从那年的1月15日说起。
阿西娅一家是住在孟加拉首都达卡郊外的贫民,因为太穷了,16岁的玛瑞姆希望找一份工作,早日养家。老家的熟人听说了,推荐她去靠近印度边境的一个城市工作。
(孟加拉首都达卡)
熟人告诉她这份工作的工资挺高,待遇也不错,她听了心动,马上收拾好行李,和熟人一块儿奔向梦中的美好生活。
一路上,熟人继续和玛瑞姆聊工作,但在快到目的地时,他把她介绍给另外两名男子。告诉玛瑞姆:他们是公司的人。玛瑞姆觉得有些不安,但她离家已经很远了,只能硬着头皮跟着男人们走。他们越走越偏,人烟稀少,怎么看都不像走往城市的样子。
等他们到达孟印边境时,玛瑞姆猛地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被卖了,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当时是半夜,我们跨过边境,我开始哭了。”玛瑞姆事后告诉媒体,“但他们强迫我继续走,把我推上一条船。”
看着周围陌生又充满恶意的男人,这个16岁女孩哭泣着,眼睁睁看着故土离去。
还好,整条船上不是只有人贩子,还有普通乘客。她说服一个陌生人把手机借给她,用这宝贵的机会给妈妈打求救电话。
“我被带到印度了!救我!!”玛瑞姆说出路线和人贩子的名字,还没说完,人贩子们就把手机一把抢走,狠狠揍了她。
听到女儿的电话,阿西娅赶紧前往达卡的警察局报案,她当时坚信警察会管这件事。
(达卡市的警察)
当警察说让他们回家等消息时,阿西娅和丈夫放心地回了家。
可是他们等了好几天,一点消息没有,想到警察办案没那么简单,于是又等.....半个多月了还是不见女儿回来,阿西娅去警局查问,得到的回话仍是“回家等”。
这种等待是最煎熬人生的,但一个穷困的老百姓再怎么心急也只有等。
然而40天过去了,女儿还是没有一点消息。阿西娅两口子绝望了,他们明白了让他们“回家等”的那帮人根本没在调查,没帮他们寻找并解救女儿。
可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去抱怨,时间拖得越长意味着找回女儿的希望就越渺茫,他们已经浪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了,他们的心思只能用在如何找回女儿这个事情上。
直接去找人贩子是不可能的,对方不仅不会认账,还有可能会把女儿转移。苦思冥想后,阿西娅决定自己去印度救回女儿。她告诉丈夫,只有把自己也卖了,才能找到女儿。丈夫思来想去,也没有别的办法。
于是阿西娅先悄悄打听了那个熟人的人际交往情况,确定了其中两个人是人贩子的身份后,她想方设法“认识”了其中一个,并透露了自己想找工作的信息。
人贩子高兴坏了,送上门的肉哪有不吃的道理。当即就告诉她,好工作有,在孟印边界。阿西娅一听正中下怀,这正是她想要的。
她跑回家收拾好出门衣物,又把家里的全部积蓄6万塔卡(约合700美元)藏在假发下,戴好头巾,就去找人贩子。
经人贩子的介绍,阿西娅来到了印度新德里的一家妓院。到达后,她开始四处打探,却一无所获。阿西娅开始被迫在妓院接客,终于在 4 个月后,她等到了丈夫的来电。丈夫说:玛瑞姆通过一位客户的手机联系了他,并告知了自己身在某个距离新德里约 1000 公里的地方。
得知消息后的阿西娅立即从妓院逃走了,在玛瑞姆的客户和一些当地人的帮助下,母女二人终于在新德里团聚了。团聚后的母女俩一刻不停,跑了4天4夜,6月22日到了印孟边境。
不久后,孟加拉国特别安全部队在二人的协助下,一举逮捕了三名逍遥法外十余年的人贩子以及幕后的犯罪团伙,共 25 名成员。
母女俩的故事看似圆满结束,可她们仍旧每天提心吊胆,虽然她们用了假名,遮掩了真实样貌,但仍然担心随时可能遭到人口贩卖团伙的报复。“我们仍活在恐惧和创伤中。” 阿西娅说道。
脱离魔窟安全回到家的阿西娅母女无疑是幸运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么伟大的母亲,都这么幸运。在过去10年里,只有2千名被拐卖的孟加拉女子被解救回国。
为什么全球几乎每天都有买卖女性的交易在发生?罪恶的源头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要拐卖妇女?
因为男人找不到老婆。
为什么找不到老婆?
因为重男轻女,溺女婴生男孩。
为什么非要男孩?
因为女孩长大是别人家的。
那儿子长大娶不到老婆怎么办?
继续拐卖妇女。
想必很多人会疑惑:被拐卖来的女人,怎么当了婆婆后,还继续逼迫其他被拐卖的「同命人」呢?她难道不是最懂这种痛苦吗?
那是因为,那些被压迫的女性,在被物化,和「自我物化」中,已经开始认同「女人不是人」了。
日常生活中,女性被物化的陷阱无处不在。
父母那「女孩子这么拼干嘛,赶紧找个好男人嫁了」的殷切叮咛;
同事间「无论事业多么成功,这么瘦,在我们村儿都没人要」的调侃;
生了孩子后,动辄「你怎么带的孩子」「当妈了还这么自私」的规训……
这些论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
你这个人本身没有价值,只有被「取用」,才有价值。
相比物理上的贩卖,这种思想上的贩卖,某种意义上流毒更加深远,影响更加可怕。

那么,如何对抗?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元认知,即对思考的思考,认知的认知。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时,会下意识地冒出一些念头,比如:
工作太累时,会想「不如找个有钱人嫁了吧?」
带孩子要崩溃了,想给自己放个假出去玩,但立马会觉得「是不是太不负责任?」
而对这些本能想法的进一步检验,便是元认知。
其实元认知很好掌握,只要你停下来,对这个说法或者想法进行质疑,然后通过读书、向专业人士进行咨询、最后把你所有的信息进行整合,重新分析,确定这个想法自己认同或者不认同就好了。
通过这样筛选的过程,你自身的价值体系就会越来越清晰,物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想对所有女性说:
尽管这个世界并不完美;
想要终止女性被「贩卖」的悲剧,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但重要的是,我们仍然要相信,并且能够发出属于自己的光亮。
过自己真正渴望的人生。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