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用“黑榜”警告教师,能达到激励和警醒教师的目的吗?
3月11日,在云南昭通大关县寿山镇召开的春季学期教育工作会上,8名教师因其任教学科在全县期末统测中排名倒数三名,被给予“黑榜”警告,引发网友关注。3月16日,大关县寿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当地确有8名老师被“黑榜”警告,但没有将这些老师的信息进行公开,此举是为了激励和警醒老师。
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表彰奖励中,笔者时常见到的是写满优秀教师名字的“光荣榜”,领导给他们发证书、戴红花,这些教师神采奕奕地走上领奖台,如沐春风,不仅自身会暗下决心争取下一步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对没有获奖的同行也是一个极好的鞭挞。用亮“黑榜”方式激励和警醒教师,笔者还是第一次听说,震惊之余,不禁要问:此举真能达到激励和警醒教师的目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此举违反了教育部关于教师评价的有关政策。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不得以中高考成绩或者升学率来片面地评价学校、校长、教师。寿山镇政府不顾禁令,不仅给学生考试成绩排名,还公然给8名“任教学科排名倒数三名”的教师发放“黑榜”,这种做法既然违规,也就谈不上对教师有任何激励和警醒作用。
其次,“唯分数”评价是对教师简单化、不负责的懒政。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包括教师德、能、勤等多方面的考量,单纯用学生的学业成绩排名考核教师,必须会引导教师争抢学生的课余时间,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这种唯分数是从,只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观,是对教育常识缺乏基本的敬畏。
学生学业成绩排名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各学段起始年级的基础成绩,往往决定最终的排名。美国学者科尔曼曾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经验、课本质量、班级规模、学校硬件设施等,与学生成绩没有多大关系。学生成功,75%的来源于其社会经济、家庭、文化背景,而这些不是教师可控的。
在一个教师群体中,无论怎样排名,都会有前三名,也会有后三名,而前三名往往是那些生源好、基础成绩好的班级,而后三名则相反,生源质量差,学习习惯差,无论教师怎样努力,多么起早贪黑,也难以实现名次上的突破。给后三名教师亮“黑榜”,是对他们工作付出的否定,怎么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科学的评价方式应是兼顾生源基础,实施增值评价,
再次,这种“激励”方式会给教师带来心灵上的创伤。教育是一份良心工作,教师都是爱面子的人,每一名教师在工作中都想把学生教好,取得一流的教学业绩。给后三名教师亮“黑榜”,让他们大庭广众之下不光彩地亮相,让这些教师颜面扫地,情何以堪,如何再走上讲台面对他们的学生?在学生家长和同行面前还有何底气?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其实,这些被亮“黑榜”的老师,不一定是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成绩倒数有可能是班级学生基础差,有可能考试发挥不正常,还可能是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如果是前两方面的原因,这样对待老师,让他们遭受不白之冤,显然失之公允。如果是后者,管理者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应该想办法激发和释放他们固有的潜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鼓励他们自我加压,不断充电,提升专业水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既然是农业,我想当老农面对自家地里长势不好的庄稼时,绝不会埋怨庄稼,更不会以亮“黑榜”的方式去激励和警醒庄稼,而是会反思自己在浇水、施肥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哪些些问题。作为掌握教师生杀予夺大权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何不从中受到启发,反求诸己,从自身找一找原因?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