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的意义在于:我们不应该忘记爱过的每一个人


《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1925年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于2009年8月8日在故事的原型故乡日本率先上映。
那是一个深夜,在人流穿梭的火车站,一只迷路的小狗,在步履匆匆的人群中迷茫徘徊。
终于,有一个人为它停下脚步,挂断正在通话的手机,蹲下来,他们对视着,那么陌生,却莫名心生喜爱。
这个人是大学教授帕克,他俯身抱起小狗,抚摸着它,安慰着它,把它带到失物招领处,但是没有人愿意接收。帕克把小狗抱回了家,妻子非常排斥,坚决拒绝收留一只来路不明的流浪狗。
帕克无奈地给小狗拍了照片,印了无数张寻物启事,希望找到它的主人。帕克从网上查,从日本朋友那儿打听,得知这是一只日本秋田犬,非常聪明。
小狗脖子上挂的标牌,写着一个数字八,在日本“八”意味着“上通天堂,下达人世”的幸运。帕克为小狗取名:八公,并且坚信,与八公相遇,是上帝的有意安排,是自己的幸运。
虽然妻子极力反对,并想尽办法要把它送走,但看到丈夫和女儿对它无微不至的由衷喜爱,终于决定让它成为家庭一员,帕克为它取名“八公”。
八公陪着帕克全家一起成长,从小狗渐渐变成庞然大物。八公每天准时陪伴帕克上班,傍晚五点准时出现在车站门口迎接帕克下班,这可是他们的约会时光。帕克每天下班从车站出来叫出那一声熟悉的“Hachi”,八公兴奋地扑上前去撒娇的样子,已经成了车站每天上演的故事。
但甜蜜的时光总是容易被意外打破。帕克在大学上课时突然倒下,他因心肌梗塞突发而死亡,再也没有回到车站。之后每天傍晚五点,八公都来到火车站里等候、凝视。第二天、第三天,从夏季到秋季,九年时间里,八公依然风雨无改,直到它最后死去。
《忠犬八公》的原型,来自日本一个真实的故事。
八公和主人的家,在学校和火车站之间,只有主人出远门的时候,八公才到火车站等。主人去世后,八公以为主人是出了远门,才每天都到火车站守候。
真实的八公常遭到坏人的殴打,恶狗的欺负,它的左耳被咬断,经常遍体鳞伤,饥肠辘辘,可是它依然意志坚定地等下去。
直到有一天,八公的守望感动了所有的人,大家开始给它送食物,周围人自发地保护它,直到它死去的那一天。
电影中有一处和真实情况一致——八公整整等了十年。
十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或许不算长,但是对于一个只有15年寿命的狗来说,几乎是它的一生。
八公就好像是一个孩子,一个心里面只有爱的孩子,它深深地爱着、依恋着一个老人。后来,老人不见了,没有人能用它理解的语言告诉它老人死了,也没有人邀请它去参加老人的葬礼,它从未和老人告别。因此,在它的心里,老人从未离去,它将会永远等待下去。
这世界上的大多数爱,从来都不会以死亡作为终点。
八十年代,北大生物系有一个学生叫曾周,他去陕西佛坪考察大熊猫的时候,不慎跌落山崖。
曾周的父亲远在广东,每一年都会从千里之外赶来陕西,坐在墓碑前怀念爱子。
有一年,曾周的爸爸在墓碑前坐到太阳西落,缓缓站起了身,对着大山喊道:“周周,爸爸来看你了!爸爸老了,走不动了,以后就不来了!”
小编的眼前浮现的是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的身影,想着他对着大山呐喊,实在是不能不动容——我不是忘了你,不是不再爱你,可是,我老了,我的体力不允许再来到这里。以后,我只能在遥远的城市思念着你、怀念着你。
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而最最残酷的“山海”,便是死亡那道永不可跨越的鸿沟。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乃至于动物,都会一种永恒的等待和思念诠释着爱的忠贞与伟大。
虽然这种等待与思念没有尽头,虽然亡者未曾给过回应,但思念本身,就已经让亡者不朽了。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小男孩米格误入亡灵国度,在这里遇见了死去的亲人们,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先人们依旧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着,像之前一样过着普通的日子,会吵架发怒,也会开心大笑。
可在这个亡灵国度,也有灵魂在经历死亡——最终的死亡,永远消失的那种死亡。
如果一个人被彻底忘记,那么,他死去的灵魂将无所依托,将永远消失。
所幸,被爱的人,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
虽然这种爱不会泽被苍生,虽然这种爱只关乎个人,但是这种爱总能在我们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
我想起电影里八公的眼睛,每一次有人出站,它眼神里流露出的期待的光芒,它盯着每一个人看,渴望找到那张熟悉的脸;然后,它眼神里的光渐渐黯淡。它应该也有落寞与委屈的感觉吧,如果它是一个孩子,也许也会怀疑自己被抛弃吧?
可是,我们甚至听不懂它的哭声。
谁也不知道他怎么收拾自己落寞的心情。到了第二天,它依旧充满期待,依旧执着地等待。
当我们看着八公泪流如注的时候,并非为那个永不归来的人伤心,而是为这份忠诚而又忠贞的爱,这份爱让等待这个行为变得神圣化。
当然,如果八公是一个孩子呢,我并不希望他永远守候在车站,不希望他忘记了长大,忘记了上学,忘记了交朋友,忘记了成人、结婚、生子……
爱固然是美好地,但是爱,也需要有勇气面对离别。
离别不仅意味着离去,也告诉我们有权力思念,永远永远怀念。
告别不仅仅只限于死亡,当孩子失去喜欢的物品,或在某件事情上长久经历失败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告别仪式帮助孩子接纳事实,恢复心情。
美剧《生活大爆炸》有一个情节,谢尔顿和艾米花了大量的心血写了关于一篇宇宙超不对称的论文。后来,几位好朋友帮他们查论文资料的时候,发现论文已经被俄罗斯研究人员发表过,并且在理论上证明了论点的错误。
谢尔顿无法接受几个月的心血化为乌有,陷入了情绪低谷;而身边的人也因为他的情绪备受困扰。
后来,在好友妈妈(超级厉害的心理学大拿)的指导下,众人让谢尔顿给自己的论文办一场葬礼,来让谢尔顿和他耗费了几个月心血的论文好好告别。
离别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有些短暂,有些可能持续一生。长久沉浸在失去的心情中,的确是因为我们对失去的人事物爱得深沉,但如果要开始接下来的生活,我们都必须去学会告别。
八公可以一直守候在车站,因为那个男人是他的全世界,它可以用余生去期待一个奇迹。
但是我们不行,我们的孩子也不行。对于每一个平凡的人而言,失去以后,生活依然在继续,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个新的开始,都是在告别过去。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