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再难出贵子”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01
每年高考完,必然会有一番“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
其论据,无非是近年来高校尤其名校的生源当中,来自于农村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小。
据说,在北京大学的生源中,农村大学生占比从1987年到1988年间的20%-40%,下降至2000年以后的10%-15%。
有一位南京大学毕业的知名作者说,他当年在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班里差不多有一半的学生来自农村,而现在,几乎是天方夜谭。
于是人们得出结论,现在农村的孩子考名校比以前更难,寒门再难出贵子云云,并引发出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
02
我相信上面的数据是基本真实的,但我觉得,寒门再难出贵子不能只归咎于教育不公,这其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人说“寒门”的原意是没落的贵族之类,并不是指穷人。这里不咬文嚼字,所谓的“寒门再难出贵子”,只是指人们常说的农村学生考上名校的比例越来越小的情况。)
第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是,经过多年的城镇化建设,现在的农村人口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10亿人口有8亿是农民”,当时的农业人口占了80%。
而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比为36.11%。
虽然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许多没有居住在乡村的人也可能是农村人,但这些年农村人口的占比越来越低,这是不争的事实。
农村人口的比例在不断降低,考上名校的农村学子比例当然也会不断降低,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03
另外,恢复高考以后的三十多年,每年都会有无数优秀的农村学子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成为城里人。
这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人才筛选的过程。
通过高考一年一次地筛选,农村中那些天分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大部分都已经在城市里面扎根。
他们的后代,当然不再是农村人口。
有调查显示,在各地历年的高考状元中,父母是教师和公务员的占据了前两位。
相信这些高考状元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是当年从寒门考上大学的学子。
前推三代,大家都是农民。
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都是通过高考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
而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之一,就是跳出农门,让自己的下一代有更好的人生基础。
如果这些经济条件较好,本人文化程度较高,对教育比较重视的家庭,孩子反而考不过别人,也不符合客观实际。
至于为什么是教师和公务员家庭最多,很简单,因为当年高考后国家分配毕业生到体制内工作,教师和公务员是公职人员当中人数最多的两个群体。
如此而已。
04
所谓教育公平,是教育机会的公平,而不是大学尤其名校录取率的相同。
所谓高考公平,指的是在考试层面和录取层面要做到公平,而不能要求每个家庭在教育环境等方面完全平等。
客观地说,当前的高考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
一考定终身虽然有诸多弊端,但谁考的分高谁上好的大学,比考查所谓的综合素质更对寒门学子有利。
作为出身寒门的孩子,我当然希望寒门能出贵子。
但同时我也知道,寒门出贵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脱离寒门,而当社会上的寒门越来越少,寒门的贵子当然也会越来越少。
而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么?
声明: 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评论